星期五, 7 11 月

耳光一響黃金萬兩?體育倫理隨著通傳武陷入困境

這幾天,「通背拳傳人參加扇耳光大賽卻差點被扇死」的話題在各大媒體和自媒體平台引爆熱議。

事件的起因很簡單:中國通背拳傳人趙洪剛受邀參加Power
Slap賽事——也就是廣為人知的「扇耳光大賽」——並在比賽中被對手KO。

視頻記錄下了那觸目驚心的一幕:第三回合,趙洪剛硬生生接下對手一記重擊,眉骨當場開裂,眼睛翻白腫脹,最終轟然倒地。與此同時,觀眾席爆發出狂熱的歡呼。賽後診斷顯示,他的眉骨側邊和顴骨出現粉碎性骨裂,眼眶部位縫了五針。

耳光一響黃金萬兩?體育倫理隨著通傳武陷入困境

趙洪剛參賽瞬間

然而,網路熱議的焦點大多集中在「中國傳武到底能不能打」、「通背拳發力科學與否」,或是「趙洪剛是硬漢還是蹭熱點的網紅」,甚至「如何更有效地用扇耳光擊倒對手」這類話題上。卻鮮有人提出一個更根本的質疑:

這種近乎原始的暴力,是如何成為一項正規體育賽事的?

01 從地下到台前:扇耳光大賽的「合規化」之路

扇耳光大賽並非憑空出現。它最早起源於俄羅斯的地下比賽,堪稱「戰鬥民族」的獨特創造。在過去,這僅僅是地方體育節的表演環節,規則簡單粗暴,充滿俄式風格——兩人輪流互扇耳光,不準躲閃或格擋,直到一方認輸或倒地不起。

當時的比賽幾乎沒有任何安全措施,選手們只能靠自己的身體硬扛。

俄羅斯的地下耳光比賽

其實,類似的奇葩賽事在國外並不罕見:芬蘭的「背老婆賽跑」、英國的「陡坡滾乳酪」和「扮鬼臉大賽」、比利時的「南瓜船接力」等等……

原本,扇耳光比賽與這些奇葩賽事並無太大區別,最多作為地方民俗的獨特展示,出現在電視台的科普欄目或紙媒的奇聞軼事版塊。

然而,隨著自媒體短視頻時代的到來,有人將扇耳光比賽的精華片段剪輯成短片發布網路,引發了不小的關注。

2017年,UFC總裁達納·懷特(中文綽號「白大拿」)在網路上看到了扇耳光大賽的視頻。與其他看熱鬧的網友不同,這位將綜合格鬥打造成世界頂級商業IP的推廣奇才,從中嗅到了一絲熟悉的、源於人類原始鬥毆本能的流量氣息。

UFC總裁達納·懷特(中文綽號「白大拿」)

他立即意識到,這種極度簡化、暴力直觀的對抗形式,具有在社交媒體上進行病毒式傳播的完美潛質,更容易激發觀眾的討論慾望——簡而言之,商機來了。

於是,一套成熟的商業模式開始啟動:

白大拿在2022年正式成立了「力量耳光聯盟」,將這種地下暴力包裝成了正規賽事。

為了使其合法化,白大拿與內華達州運動委員會進行了多項測試。之後,雙方一致宣稱這項比賽「安全且低風險」。在委員會批准下,Power
Slap賽事——也就是扇耳光大賽——正式登堂入室。

正如前文所言,扇耳光大賽的諸多特質恰好契合了當下短視頻流媒體時代的傳播邏輯。

這些特質包括但不限於:簡單粗暴的規則、天然的獵奇性、強烈的情感衝擊,以及最關鍵的一點——比賽的KO鏡頭通常只有十幾秒,極適合剪輯成短視頻。

更重要的是,一場MMA格鬥大賽,UFC選手需要經過數月的嚴格訓練和準備才能開打,而扇耳光大賽的選手僅需輕鬆站立、伸手即可。這不僅節省了場地租金,還能由保險公司承擔全部醫療費用。

這樣的比賽模式為組織者帶來了可觀的收益。

正如白大拿所料,儘管扇耳光大賽在電視端的收視率並不突出(關注度最高的一集僅有41萬觀眾),但在網路社媒上,視覺衝擊力強、短小精悍的扇耳光內容簡直所向披靡,擁有廣闊的傳播空間。

截至2024年賽季,YouTube上的扇耳光大賽訂閱數激增至170萬,每場比賽的打賞金額超過25萬美元,而成本僅占收入的8%。在TikTok上,帶有#powerslap標籤的內容播放總量已突破10億次,幾乎可以叫板NBA;其官方賬號關注人數達到240萬,甚至超過了NHL(冰球大聯盟)。

白大拿還毫不掩飾地利用UFC的成熟推廣模式,不斷為Power Slap造勢,提升品牌價值。

2023年,力量耳光聯盟與華納兄弟流媒體公司合作推出了記錄扇耳光大賽選手爭冠歷程的幕後真人秀《力量耳光:奪冠之路》(Power
Slap: Road To The Title)。

真人秀《力量耳光:奪冠之路》宣傳海報

華納兄弟首席內容官凱瑟琳·芬奇解釋了與Power
Slap合作的原因:「摔角迷與扇耳光迷有許多共同之處,而且它在社媒上有著巨大的流量。」

果然,真人秀一經推出,每集播放量均以百萬計,可謂商業上的巨大成功。

02 價值包裝:扇耳光大賽的故事營銷

作為推廣界的大師,白大拿太了解觀眾想看什麼。

如果扇耳光大賽僅僅是兩個人站在台上互相扇巴掌,這種一時的獵奇帶來的刺激感終究難以持久。但如果為比賽附加上「不得不戰」的理由,那就完全不同了。

扇耳光大賽的選手大多是草根出身,背景各異:有前足球運動員、摔跤手,也有像趙洪剛這樣的傳統武術傳人,甚至還有普通上班族。

雖然他們參賽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人為釋放負能量,有人為尋找自我價值,也有人純粹追求那種「被扇明白」的奇特體驗——但每個參賽選手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無論是賽事宣傳片還是相關真人秀,主要內容都圍繞著選手的個人故事和個性特質展開。

比如瓦西里·卡莫茨基,這位曾在俄羅斯扇耳光大賽創下統治級戰績的選手,是西伯利亞土生土長的農夫,沒有任何專業訓練記錄。因為熱愛俄羅斯餃子,他給自己取了個綽號「餃子哥」。他曾在比賽中一巴掌扇暈對手,也拍攝過一巴掌扇爆西瓜的視頻,通過扇耳光大賽成為了著名網紅。

瓦西里·卡莫茨基參賽瞬間

再如趙洪剛,他的師父陳闊以「通背拳傳人」身份成為網紅,此前還有張偉麗與李景亮上門請教發力技巧的新聞。現在回頭看,很難說這是早早布局還是順勢而為。但無論如何,作為扇耳光大賽選手的趙洪剛身上,確實有太多可供炒作的故事素材。正如我們在文章開頭所言,傳武與現代格鬥的矛盾與融合,在當下這個民族情感高漲的微妙時期,無論比賽輸贏,都是流量的絕對保證。

扇耳光大賽的任務,就是不斷挖掘像趙洪剛這樣的選手,通過他們的故事,為比賽附加更多的流量價值。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渴望未經修飾的「真實」。扇耳光比賽提供了不加掩飾的暴力,直接而純粹。但與此同時,為了與內心的道德感妥協,人們又希望這種暴力能夠經過溫情包裝,讓自己獲得一個正當直面感官刺激的借口。

2023年,土耳其遊戲開發商Rollic Games推出了同名手機遊戲《Power Slap》,並衝上美國App
Store免費遊戲榜單前五。遊戲採用養成為主模式,玩家可以訓練角色提升掌力,淡化了真實比賽中的痛苦和風險,將暴力遊戲化。

有玩家評論道:「在遊戲中,你聽不到骨頭碎裂的聲音,也看不到選手下台後的生活。」

03 暴力與倫理:當傷害成為運動,健康成為代價

正如西方媒體文章中最經典的那個反問句——那麼,代價是什麼呢?

扇耳光大賽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並不能掩飾其在倫理與醫學層面引發的深刻危機。因為這項賽事將人類最原始的暴力行為包裝成體育競技,卻在\”合規化\”的外衣下,隱藏著對參與者健康的系統性傷害。

而扇耳光大賽最受詬病的,正是其\”禁止防守\”的核心規則。

這項比賽,明確要求選手在承受攻擊時必須將雙手背在身後,不能躲閃,不能抬肩縮頸。醫學專家指出,這正是其危險性遠超其他格鬥運動的關鍵——選手的面部需要毫無緩衝地承受成年人的全力一擊,讓柔軟的腦組織在顱骨內劇烈搖晃旋轉。

神經科學家克里斯托弗·諾溫斯基在2023年1月的推文中分享了令人心痛的一幕:一名參賽者被擊倒在地,雙臂呈現\”擊劍姿勢\”——這是腦震蕩的典型臨床表現。諾溫斯基尖銳地指出,這位選手在遭受如此腦損傷後\”可能再也無法恢復原樣\”,並直言讓選手為了幾千美元的獎金犧牲長期健康,無異於\”純粹的剝削\”。

研究數據更為觸目驚心:在56位參賽者中,有44位至少出現過一次肉眼可見的腦震蕩表現,比例高達78.6%。匹茲堡的神經科專家通過回顧Power
Slap比賽視頻進行的量化評估,進一步證實了這種高風險的真實存在。

要注意的是,這絕不僅僅是理論上的風險。

2021年,46歲的波蘭大力士阿圖爾·沃爾恰克在參加扇耳光比賽後,被對手擊倒,因腦出血緊急入院。這位壯漢在醫院掙扎一個月後不幸去世——他的大腦嚴重受損,器官功能衰竭,最終再也沒有從昏迷中醒來。

沃爾恰克因參與耳光大賽而遭遇不幸

沃爾恰克的案例極端卻非孤例。醫學研究表明,反覆的腦震蕩損傷可能導致慢性創傷性腦病——一種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惡化的神經退行性病變。這種疾病會引發認知受損、行為改變和情緒問題,最終可導致痴呆。類似的危害已在美式橄欖球、拳擊等高風險運動中得到確證。

面對輿論壓力,賽事創始人達納·懷特(白大拿)採取了強硬態度,強調Power
Slap與UFC一樣重視選手健康,聲稱每名選手每場對決最多只會受到3-5次掌摑。

然而,商業利益與選手健康之間的天平已明顯傾斜。前UFC格鬥家埃里克·斯派斯利透露,他受邀參加Power Slap
League的薪資報價只有每場2000美元出場費和2000美元的勝利紅利——單場數千美元的報酬與可能永久改變人生的創傷風險,比賽的低廉成本與超高額的收益,這一切,都形成了這一種冰冷的諷刺對比。

因此,曾有許多醫學人士質問內華達體育委員會,為什麼要對選手健康保障堪憂的賽事給予許可,還有兩名國會議員直接向華納兄弟致信並公開譴責:\”腦損傷不是娛樂\”——但你猜怎麼著?比賽沒有被叫停,反而越來越紅火。

所以,現在我們要面對的,不僅僅只是一份關於安全性的質疑,更是對體育倫理的拷問:當傷害成為娛樂,體育的邊界在哪裡?

我們知道,肯定會有人列舉出拳擊、摔跤、MMA這些項目來做對比,但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格鬥項目的參賽選手,在訓練時的第一課,就是要強調時刻保護自己——這也與扇耳光大賽規定選手「不得做出任何反抗」形成了微妙的差別,而這種「君子遠庖廚」的道德感,說是天真也好,說是偽善也罷,卻恰恰劃清了文明與野蠻的界限。

當傷害本身成為賣點,當不可逆的腦損傷被明碼標價,這已不是運動,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資本對人類同理心與倫理底線發起的全面試探。

結語:

最近幾天的社交媒體上,依然能看到趙洪剛被扇倒的短視頻在瘋狂傳播。那些剪輯精準地捕捉了他被擊倒的瞬間,配上了或是激動人心、或是搞怪獵奇的音樂與音效,再配上浮誇的解說和字幕,愉快地收割著觀眾的情緒與流量。

而在看不到的角落裡,Power Slap聯盟正在籌備下一場比賽,更多的「趙洪剛」正在訓練場上對著沙袋練習掌力。

他們夢想著一夜成名的機會,卻選擇性忘記了那位再也沒能醒來的波蘭壯漢——這或許只是當下時代的荒誕剪影一角:社交媒體正精準地解剖並放大著人類最原始本能,而我們在傳統倫理不安與獵奇快感之間的集體搖擺。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