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8 7 月

“砸窗事件”官媒评“砸窗非英雄”再引爆舆论


浙江火车事故 乘客困闷热车厢3小时砸窗 官方两度通报难平民怨

7月2日晚,一列从广州开往杭州的K1373次旅客列车在浙江金华与一列货物列车发生侧面冲突,导致客车机车前台车脱线,列车被迫停靠在金华市东孝站,造成旅客列车停滞逾3小时。其间车内闷热不通风,有乘客砸窗透气,引发外界对铁路应急处置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据上海铁路官方微博通报,7月2日20时28分,金温地方铁路公司一列货物列车在东孝站“停车不及”,侵入下行正线,与正在通过的K1373次旅客列车机车发生侧面冲突,导致客车机车前台车脱线,幸未造成人员伤亡。经紧急处置,列车于23时27分恢复运行,并换挂新机车继续行程。而事发地点为一座不办理客运与货运的小站,车站仅有3名行车人员当班,列车因事发地无站台、照明不足等原因,被迫原地滞留。

乘客闷热难耐砸窗通风 警方未拘留仅教育

多段现场视频显示,列车车内闷热难耐,不少乘客衣衫湿透,部份人脱去上衣散热,有乘客称“要闷死了”。据《浪潮新闻》报道,有目击者称,一名身穿黑衣的男子在车厢闷热难忍之下,用安全锤砸开车窗,随后在金华站被民警带走。

对此,广州铁路公安局怀化公安处回应指,砸窗男子未被拘留,“仅对其批评教育后放行”。上海铁路金华站派出所则表示“情况仍在调查中,到时会和家属联系”。

  铁路部门两度通报应对处置 但仍难平民愤

7月5日,广铁长沙客运段针对事件发布第二次情况说明。通报称,事故发生后列车乘务组立即开启约80个气窗、派发矿泉水并开窗通风;中国铁路上海局金华车务段亦紧急协调送来900多罐八宝粥、1300多瓶矿泉水并安排120救护车待命。

通报指,21时20分车内温度约为31℃,曾有一名50多岁女性旅客反映头晕,被安排至乘务间休息。22时04分,一名男乘客“擅自取下消防安全锤试图砸车窗”,列车人员上前劝阻未果,玻璃被砸破,为防止跳窗意外,一名乘务员“张开双臂、拦在窗前”,现场由乘警及工作人员共同隔离。

通报认为,“车内虽闷热,但未达需开门或破窗的紧急程度”,并强调事发地无站台、夜间无照明,开门可能导致乘客跌落,存在安全风险。列车于23时11分恢复空调,抵达金华站后,破损车窗亦已修复。

官方通报遭社会舆论批评“缺少共情和温度”

网民:死了人才采取措施

事件引起强烈社会关注,许多网民对乘客自救行为表示理解与同情,质疑“命比窗贵,应以人为本”,留言如:“紧急状况怎么能怪乘客砸窗?”、“中国人就是太守规矩了”。同时批评官方通报“强词夺理”,“要死人才采取措施”。

对于网络舆论,《济南日报》旗下的《新黄河》评论指出,官方通报“难言成功”,批评其“缺少歉意与共情”,“过度笔墨强调自身合理性,却回避未尽作为”。文章认为,此次砸窗是“公共应急处置机制失灵”所致,乘客处于封闭高温、沟通无效、信息不透明的状况下,只能本能自救。

评论指出:“相比应急预案的不足,列车工作人员教条地等待上级通知更令人忧心”,反映出基层执行者“唯上而不唯实”的困境。文章强调,“车窗易补,人心难补”,铁路部门应深刻反思与改进。

前《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亦发表评论指出,虽然砸窗者未受追究“是相对温和的处理”,但官方通报“语气缺少温度”,未有表达歉意与慰问。

他指出:“这么多人长时间待在31度闷热的封闭环境中,正常人也会非常不舒服,身体弱的人更有风险。”胡认为,事件的意义不在于“教育民众不能砸窗”,而是提醒铁路部门必须提升现场灵活处理与预案细致度,避免未来再发生类似困局。

官媒《中国网》评论“砸窗非英雄”再引争议

不同于网络一边倒的对官方通报的批评声,中国官方外宣网站《中国网》于今日(7月6日)发文反批,“砸窗非英雄之举,守序方为安”,并强调砸窗破坏设备、扰乱秩序,对整体安全有害,应该“敬畏规则”。

该评论再次激起网民愤怒,被批“缺乏同理心”“把求生反应说成添乱”。有网民评论指出:“评论者在相同的环境下待上相同的时间,再出来写时评不迟!”“什么时候自救也是错了?”“人都闷的透不过气了,还要考虑玻璃砸了,后面不好收拾?难道真要出了事,再去后悔,当时要是砸窗就好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