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9 7 月

瑞银:世界准备好迎接3亿台机器人了吗?投资者如何布局?

人形机器人近来成为全球热议的重要话题。瑞银证券7日特别针对此议题,分享了对人形机器人的看法。从人形机器人现状,包括围绕人形机器人的关键市场争议,至人类对人形机器人之需求,以及类人形态之必要等问题,都进行详细的解析。

瑞银证券中国机械行业分析师王斐丽表示,基准情景预计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超过200万台,到2050年将超过3亿台,对应2035年与2050年全球潜在市场空间分别为300-500亿美元与1.4-1.7兆美元,形成一个涵盖元件和OEM、软体和资料、生产和服务的生态系统。

王斐丽预计商业化将首先在工业场景(如特定区域的物体搬运)和服务场景开启,到2030年,63%的应用场景应该仍会是工业场景,且半数以上的机型仍将是非双足人形机器人。

为了充分发挥人形机器人的潜力,它们最终需要成为家用消费产品,并且要发展出类人形态的人形机器人(配备双臂的上半身、灵巧手和双足下半身)才会成为主流。

王斐丽认为,由于更好的规模经济和供应链的改善,人形机器人的销售价格和使用成本(例如,硬体维护和软体升级费用)可能会在未来20多年内下降70%以上,这应该会刺激需求。

尤其是消费者需求,因为消费者比企业客户对价格更敏感,并创造新的销售机会。自动化元件(例如,滚珠丝杆、谐波减速器、感测器、执行器)和稀土行业将是主要受益者。

瑞银证券的基准情景假设,到2050年人形机器人需求估计为8,600万台,这相当于全球自动化与稀土销售额分别增加约4,000亿美元与70亿美元,大约是这两个行业2024年销售额的四倍与二倍。

此外,人形机器人也可能对电池和半导体行业产生有意义的影响,估计到2050年,人形机器人带来的增长,将使全球电池与半导体行业的销售额分别比2024年高出约23%与28%。 最初,上游标的或将优于中游整机厂,但从长远来看,行业最终可能会由中游主导。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