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4 11 月

中国管制稀土出口 凸显英国对中战略制衡必要性

中国紧缩稀土出口管制,对跨国制造业和高科技供应链构成挑战。尽管英国有少量稀土资源,开发和生产成本恐不符经济效益;考量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的主导地位,如何巧妙应对是英国对中关系重要课题。

既然短期内难以扭转中国对国际稀土市场的影响力,部分专家主张,英国政府除了应确保与中国的贸易条件符合英国利益,也有必要更积极尝试建构中国对英国的战略依赖,以制衡中方影响力。

除了试图分散、开发新供应源,并与盟友伙伴扩大、深化供应链合作,包括调整各国之间的「分工」,英国智库「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House)亚太事务资深研究员马修斯(WilliamMatthews)分析,因应中国运用自身优势行使经贸胁迫的可能性,英国宜尝试在自身有优势之处,建构、培养中国对英国的依赖,形成不可或缺的战略价值,进而提升英国对中国的议价能力。

马修斯举例,荷兰半导体设备巨头艾司摩尔(ASML)与中国的关系就是个好例子,英国可透过占据对中国至关重要的供应链环节,制衡中国的影响力。

中国掌握全球约7成稀土开采量;减少对中依赖是英国等先进经济体近年日益重视的课题,历来提出的应对方案包括与其他拥有可观稀土矿藏、具一定生产能力的国家加强贸易投资合作,对象包括澳洲、巴西;以及合作开发新产地,例如被视为具商业发展潜力的格陵兰、蒙古。

过程中,各国可采取联合采购、联合投资等方式,建立共享供应链、提高对外议价能力,例如日本与欧盟正在研拟的方案;或者透过与个别国家签订双边协议,确保较优惠的贸易条件或固定的供应量,例如印度与智利、秘鲁的自由贸易协定即可能纳入关键矿物(范围大于稀土)的定量供应相关条款。

英国方面,从矿藏的角度看,本国稀土产业的发展条件有限。获商业暨贸易部支持的英国「关键矿物情资中心」(Critical Minerals Intelligence Centre, CMIC)去年曾发布报告指出,尽管英国历来有许多关于发现稀土矿的纪录,但多数这些矿物的量十分微小,属于有用成分含量较低、开采和提取成本较高的低品位稀土矿,且仅出现在少数地点。

此外,英国从未商业化开采、提炼稀土矿,也未曾进行系统化探勘。CMIC的报告提出几个值得优先深入探勘的地点,主要位于苏格兰西北部。然而,考量矿脉的厚度和连续性不足,以及商业化开采几乎要「从零开始」,CMIC认为,英国境内既有矿脉不太可能具有合理的经济效益,尽管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可能导致不一样的新发现。

相较于稀土矿藏,稀土的提炼加工技术可能更具战略价值。中国不仅掌握全球约7成稀土开采量,更掌握全球约9成稀土加工量,包含本国与外国稀土。在外国稀土方面,缅甸和美国都是中国稀土加工大宗来源。中国也掌握全球稀土磁铁(由稀土合金构成)约9成的供应量。

被称为稀土的17种金属之所以被称为「稀」土,主要不是因为它们极罕见,而是因为分离、提炼它们的难度高,且矿藏量需达一定水准,才有足够开采价值。此外,提炼加工稀土矿是高污染、需要长期投资的产业活动,拥有矿藏的国家在衡量各项成本后,未必愿意大规模投入。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