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8 7 月

中国叫停零元购后 拟修法进一步规范低价倾销

中国外送平台「零元购」补贴战引发市场乱象,遭监管当局约谈。中国官方近期推出价格法修正草案,拟将「强制其他经营者按其定价规则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列为不正当价格行为,治理「内卷式」竞争。

据新华社、第一财经等中国媒体今天报导,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研究起草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该修正草案明确不正当价格行为认定标准,规范市场价格秩序。

该修正草案共有10条,主要涉及3方面。一为明确价格串通、哄抬价格、价格歧视等不正当价格行为,并完善低价倾销的认定标准;二为健全价格违法行为法律责任,提高经营者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的处罚标准;三是结合政府价格管理方式变化,明确政府指导价不局限于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的形式。

其中,在价格法第14条,经营者不得有的不正当价格行为中,拟将第二项修改为,在依法降价处理鲜活商品、季节性商品、积压商品等商品或者「有正当理由降价提供服务外」,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或者强制其他经营者按照其定价规则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

自7月开始,饿了么(淘宝闪购)、美团、京东三大平台推出数百亿元补贴,透过骨折价、零元购等方式拚订单流量,但出现平台发券免费请喝奶茶、咖啡;有商店订单暴增数倍,被迫参与补贴陷入亏损;外送员须配合加班跑单等市场乱象。

中国市场监管总局18日约谈三家平台企业,要求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进一步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随后外送平台补贴力度明显收敛,「零元购」几乎消声匿迹。

新华社昨天发布4篇破除「内卷式」竞争系列评论。评论提到,平台企业搞价格战争夺即时零售市场,本质是用补贴催生一个不存在的「泡沫市场」,是种低效甚至无效竞争。几乎每轮「烧钱大战」后都伴随新的负面效果,包括订单利润单薄、骑手疲于奔命等,需要市场和消费者用更长时间消化。

评论分析,不少企业在多年发展中习惯扩张数量、「摊大饼」式发展,创新能力储备不足,难以走出「拼价格」泥潭。

今年平台被两度约谈,外送价格战却愈演愈烈,原因在于电商平台固守过时的竞争思维,试图透过「低价换流量」应对外送行业,将电商领域的「双11」、「618」等靠大额补贴增加订单数量的模式直接套用,但外送与电商存在本质差异,像是奶茶店、餐厅等单日产能有限,且消费时间窗口极短,难以像电商可提前请工厂备货,这一策略仍存在局限性。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