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长江出海口的崇明岛,是上海市的农业大区。有台商在这里以台湾精致农业、自然农法架构,打造生态农园,希望将来能向外输出种苗、技术,并成为新一代台湾青农到大陆创业的「农业黄埔军校」。
崇明六六九生态园成立仅半年,初期投入占地40亩(约2.66公顷),以台湾精致农业、自然农法耕种,坚持不打农业、不施化肥,作物包含羊肚箘、紫糯玉米、百香果、地瓜叶等,也透过稻鸭共生种植稻米。农场以外也经营民宿,并举办农业相关营队,以「农文旅」模式经营。
生态园创办人、崇明台协会长、上海台协永农工委会主委刘达纬表示,强调「农」摆在首位,意味著要先能做到农业有产出,如果每一个大棚都能满足支出,消费者到生态园买农产品、住宿、吃饭所产生的效益就会是「多出来的」。
展望未来,刘达纬说,未来定位是打造成整个崇明的「农文旅」公司,不仅止有这个基地,要有溢出的效应,除了扩大生产地,还要输出种苗、技术,建成民宿联盟等,复制生态园的成功模式,「大陆市场这么大,只要有一样是对的就可以做很大了。」
在沪台农业交流上,刘达纬提到,除了搭建两岸农业讯息互换和技术交流平台,两岸现在都找不到年轻人从事农业,因此他将把农场打造成「台湾农民在大陆创业的黄埔军校」,建立两岸农业青年创新创业合作孵化交流培训中心,透过合伙,为台湾年轻人提供辅导、技术和部分资金,否则两岸的农业环境、土地政策相差太多,不懂的话容易踩雷。
另一名在崇明岛上的台商吴宗哲,是上海耕旺园艺总经理,目前正有一项蝴蝶兰基地在崇明建设中,预计今年底建成,未来将成为蝴蝶兰种苗供应中心,会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后在基地试种并生产。他从2003年到上海从事蝴蝶兰花艺事业,并在2008年开始本地化生产,基本上仅从海外引进种源,生产流程会在上海完成。
吴宗哲提到,各地消费者喜爱的蝴蝶兰颜色不尽相同,例如上海人不喜欢大红色,偏爱粉色、白色,北京则要越红越好,相比进口花卉,本地化生产可以更快了解本地市场需求,接轨消费者的喜好。此外,目前大陆最大蝴蝶兰生产基地在云南,由于当今物流太发达,使得上海成为百家争鸣之地,在本地生产则可体现没有经过长途运输、耐摆度较高等特色。
崇明岛上还有一家台商经营的崇台融合餐厅「知瑶小厨」。老板刘育韦介绍,餐厅菜品以「融合菜」「特色菜」著称,包含台湾菜、崇明菜,甚至川湘菜、粤菜都有,有些菜是他「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的天外飞来一笔。例如,甜口的崇明糕炒入葱段、洋葱、酱汁成了一道咸口菜。他分享,在大陆做台湾菜,包含食材的来源和调料未必和台湾相同,因此会思考如何结合台湾的做法和在地的食材。
刘育韦表示,「知瑶小厨」在2021年「最艰苦」的疫情期间开幕,但因为消费者不能离开上海市区,开始在市区周边旅游因此来到崇明岛,餐厅反而「因祸得福」。2024年再将餐厅隔壁的仓库改建成咖啡厅。他希望前来的顾客可以放松,享受眼前的餐食。
相比疫情期间有许多游客来到崇明,疫情解除后,岛上游客减少,刘育韦说,他目前将餐厅重心转向深耕岛上的居民。至于自己餐厅最大的竞争力就是「卷自己」,在维持菜品出餐状态的基本上,每季度还会推出新菜品,或者改动室内摆设,以做出市场区隔。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