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9 7 月

台湾垃圾车登上法新社 国际聚焦这两种「创新副业」

从倒垃圾到副业商机,法媒解析台湾创新制度。(法新社)

从倒垃圾到副业商机,法媒解析台湾创新制度。(法新社)

〔编译陈成良/综合报导〕台湾街头响起「给爱丽丝」与「少女的祈祷」旋律时,许多国人早已习以为常,但在外媒眼中,这却是一项独特又高效率的垃圾收运制度。法新社28日刊出专题报导,探讨台湾垃圾车文化如何演变成一种社区凝聚与创新商业模式,并指出,这套制度近年出现两种「副业型创新」,引起国际注目。

报导指出,这些固定时间穿梭街道、播放古典音乐的垃圾车,让台北市如同一座大型协奏乐团,居民依约出门倒垃圾,年长者甚至提前抵达,边等边聊天,形成独特的社区社交场景。78岁的李淑宁(译音)受访时表示,每天与邻居见面、聊聊天,既当运动,也是一种生活乐趣。

然而,在这日常节奏中,也孕育出两种独特的服务型「副业」角色。第一类是如76岁的杨秀英(译音),她受聘为社区的「代倒垃圾人」,一人负责28户人家的垃圾分类与投递,每月可领新台币1万1200元,成为长者自主创造收入的实例。

此外,还有由台湾青年创办的社会企业「Tracle」,推出一款预约倒垃圾App,让用户可指定时间由平台媒合的助理上门收运垃圾。Tracle强调「节省使用者时间、提升生活品质」,并以协助弱势就业为目标,目前在台北部分区域试营运,每次收费约为新台币100至300元不等。

报导指出,事实上,台湾清运制度的转变起于30年前。经济起飞后,垃圾量暴增,回收率低落、掩埋场爆满,环境抗争四起。政府遂推动全民分类、垃圾不落地政策,并以蓝色专用袋制度,鼓励减量与回收。

台北市环保局长徐世勋表示:「一开始大家觉得不方便,但后来发现街道变干净了,就认同这是好政策。」台北市垃圾焚化量较2000年大减3分之2,回收率则从2%飙升至近67%。他还笑说:「垃圾车几乎都很准时。」

来源:自由时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