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已迈入排碳有价时代,环境部将进一步推动总量管制碳交易(ETS),最快将于明年试行,象征台湾将迈入碳交易新纪元。环境部目前正如火如荼推动法令作业与沟通,如何提前布局未来的绿色商机,受到产业界高度关注。政府积极协助产业减碳,为协助产业前瞻净零商机,经济日报于7月9日举行「碳交易新纪元 前瞻绿色转型商机」论坛,邀请环境部气候变迁署长蔡玲仪、台湾碳权交易所总经理田建中、台泥(1101)企业团副总经理叶毓君、中山大学碳权研究与服务中心主任蔡宏政共同与谈,由经济日报执行副总编辑卢家鼎主持。
蔡玲仪表示,推动ETS的时机已经成熟,环境部长彭启明日前带领团队赴欧洲取经,了解欧盟ETS制度,将作为政策重要参考。她指出,由于台湾排放源排碳量差异相当大,ETS成功关键在于如何让市场能够流通。
另外在实施碳定价时,也必须同时考虑增加的碳成本对产业的冲击,包括碳边境调整(CBAM)议题,台湾目前也在研议台版CBAM,持续与产业界沟通。
田建中指出,中国大陆、南韩、日本及越南等国家皆实施ETS,要与国际链结,ETS是不二选择。对于大型企业面临的减碳难题,他建议,上市公司眼光要看得更远,除了法令规定的碳揭露外,也要在自然碳汇上有前瞻布局;中小企业资源相对有限,则应建立正确认知与基础能力,才有机会打进国际供应链。他表示,目前碳交所已与欧洲能源交易所(EEX)签署合作备忘录,积极协助台湾建立ETS机制。
叶毓君则强调台版CBAM的重要性,呼吁政府应加速推动相关政策,才能为产业打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她强调,台泥在减碳方面较早起步,很早就开始思考,如何将碳成本转化为竞争力,甚至拥抱新商机,如今已经有阶段性成果。她期待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透过台版CBAM保护国内产业。
蔡宏政表示,ETS主要靠市场运作,政府必须具备一定管理能力,他建议应建立一套碳回馈机制,让高碳排产业在配合减碳的过程当中得到补助或绿色贷款,或是在ETS中给予较高的配额。至于交易市场监管,蔡宏政认为,交易资讯必须公开透明,政府可参考欧盟、日本等国家经验。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