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6 8 月

履历丢再多也没人理?3个LinkedIn曝光技巧,让好工作反过来找你

撰文者:王贞懿 编译

摘要:2025年求职市场竞争激烈,「海投履历」策略失效。资深职涯顾问分享三大实战技巧,教你如何在AI工具充斥、职缺申请暴增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你还在海投履历吗?如果是,你可能正在做一件最没效率的事。

波士顿资深职涯顾问沃登(Emily Worden)直言:「十年前的就业市场简单直接,现在则完全是场灾难。」AI抢工作、企业精简人力、大裁员潮,让更多人抢更少职缺,连过去抢手的人才都找不到工作。

更糟的是,AI让求职变得「太容易」,根据英国CV-Library调查,44%企业表示收到AI生成的求职申请暴增。人才机构TMP策略伙伴辛普森(Kelly Simpson)透露:「我们看到一个职位在短短2天内涌入300份申请。」

求职者「广撒网」,让30%企业抱怨申请品质低落,27%表示审查履历更加耗时,甚至有四分之一招募人员开始主动忽略AI生成的申请。因此,学会聪明求职,比盲目投履历更重要。

以下是她认为,在这个时代最适合的求职技能。

实战技巧一:履历投递是最后一步,先做「关键字工程」

沃登颠覆传统观念:「投递履历应该是求职的最后一步。」她发现最容易碰壁的是「什么都会一点」的人,缺乏明确定位。

具体操作法:

1.搜集目标职位描述:找3-5个心仪职缺的工作内容,提取关键字和用词。

2.植入关键字:将这些关键字直接放入LinkedIn标题、技能清单和履历要点。

3.具体化描述:如企业重视「跨部门协作」,就写「主导跨部门协作专案,整合行销、业务、产品三部门资源,提升专案效率30%」。

实战技巧二:人脉比履历更重要,「精准社交」胜过海投

「宁可发送100封人脉拓展讯息,也不要投递100份工作申请,」沃登强调。原因很现实:招募人员人手不足,能过关的通常是有推荐、有关系,或职缺发布几小时内就投递的人。

扩大人脉圈的三步骤:

1.找共同点:同学校、同地区、同组织,用LinkedIn筛选功能。

2.问具体问题:避免「想聊15分钟」,改问「我看到你考取了PMP证照,正在考虑,你会推荐吗?」。

3.扩大接触面:别只找同行,房仲、发型师、募款人员、社区领袖都是「人脉王」。

实战技巧三:LinkedIn演算法攻略,让机会主动找上门

LinkedIn已成求职新战场,演算法奖励两种行为:分享知识和互动参与。因此,你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与人建立连结。

1.制作意见领袖、行业专家追踪表:列出该领域重要人物,定期追踪他们动态。

2.评论比发文更重要:在意见领袖、行业专家的贴文下留言,这是最低门槛的曝光方式。要注意的是,你该提供具体见解而非「+1」、「同意」,例如「我在OO公司也遇过类似挑战,我们的解法是…,效果不错」。

3.互动后建立连结:有人回复你的评论时,主动发讯息建立关系。如:「谢谢你深具洞察力的评论,我希望扩展在○○领域的人脉网络,不知道能否与你建立连结?」。

适时休息,保护求职续航力

沃登观察到许多求职者「悲伤、挫败,害怕再也找不到工作」,她强调:「问题不在你,是市场太竞争。」因此设定固定求职时段很重要,其他时间专心做让自己快乐的事。同时建议记录每个小进展,像是「今天得到了回复」或「扩展了人脉」,累积成就感。

在AI当道、竞争白热化的时代,传统「大量投履历」策略已失效。精准定位、经营人脉、善用平台,才能脱颖而出。

资料来源:Business Insider、Startups Magazine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商业周刊》网站。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延伸阅读】

一周外食3次,竟能延缓老化?退休族必知的3个午餐新习惯

一滑手机就废掉整天?科学家实证5种「戒手机」方法,终于能停下来

听见主管说「你是整个公司最优秀的」,她才意识到自己毁了职涯

为何有些人说话总是很有条理?会不会用「框架思考法」是关键

还没40岁就被说有老态⋯营养师教你远离10大显老习惯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