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彦妤
41岁减重医师陈君琳,住院医师时期体重曾飙至90公斤,还得硬著头皮站上台教人瘦身,内心尽是尴尬。当时因高压轮班和混乱作息,体重不断攀升,甚至不敢再量体重。10多年前,她靠饮食与生活习惯调整,成功瘦下30多公斤,且多年未复胖。昔日模样随旧照「出土」,判若两人。她认为,「减重不是对抗身体,而是让它放心。」她,是怎么办到的?
90公斤的人生低谷,宣导减重但自己更胖
越功能医学诊所院长陈君琳从小就胖,大学时期因运动受伤、活动量骤减,体重迅速上升。进入医院担任住院医师后,高压轮班、作息混乱,加上三餐不规律,让她靠盐酥鸡、卤味和含糖饮料填饱肚子,体重再从70公斤一路飙至90公斤,甚至不敢再踏上体重计。
「我站在台上卫教民众怎么减重,心里却充满自卑,因为我比他们还胖。」陈君琳坦言,明知肥胖的健康风险,也试过报名健身房课程,当时始终提不起劲,无法持之以恒,「知道却做不到」,成了她最大挫败。
「那段时间,我真的很郁闷。」她回忆,当时身边的老师专攻肥胖相关研究,致力推广正确减重观念,而她自己却陷入体重失控的困境。每当轮到自己要上讲台谈减重,她都感受到来自台下的质疑,只能苦笑说:「大家一起努力吧!」
回顾那段人生低谷,陈君琳体悟到,「肥胖不是懒,也不是缺乏自制力,而是一种能量使用的障碍。」她形容,吃进来的热量像背著金山、银山,却动不了,只能囤积在体内。许多人以为胖是因为懒惰,实际上身体处于长期疲惫状态,根本动不起来。
减重不是对抗,是让身体放心
离开医院,摆脱日夜颠倒的住院医师生活,回归正常作息后,陈君琳才真正理解自己的身体。她开始学习营养知识、尝试低糖饮食,深入理解身体对压力与食物的反应。她发现,肥胖常来自长期压力导致的错误讯号,身体误以为正处饥荒,因而不断储存能量、渴望高热量食物,同时抑制活动力。
期间,陈君琳也曾尝试过吃代餐、吃中药、中医埋线等各式减重方法;但真正带来改变的,不是某种特效手段,而是开始「顺应」身体,照顾身心。
「真正有效的方式,是让身体感到放心。」陈君琳强调,吃对食物、睡好觉与学会纾压,才是瘦身的不二法门;唯有理解身体的运作逻辑,调整生活节奏,才能打破情绪性饮食的恶性循环。
历经一年半,她成功减去30多公斤,身体发炎指数下降,精神状态显著改善,不再动辄疲倦、整日昏沉,也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情。更难得的是,她至今未曾复胖。
1.5年瘦30多公斤,笑称像赚回人生
「瘦下来真的有一种赚回人生的感觉!」她笑说,过去胖的时候,坐飞机觉得拥挤难受,稍微动一下就筋疲力尽,考试时昏昏欲睡,假日也提不起劲,只想躺平休息。瘦下来后精力充沛,性格也更开朗,有余裕投入更多生活乐趣。
减重过程中,她也曾遭遇停滞期。为了调整心情,她开始尝试羽球、重训、拳击等运动,「我不是为了瘦而运动,而是为了让自己快乐。」
她强调,减重不能只靠意志力苦撑,而是从理解身体开始。关键在于调整饮食、搭配运动,同步管理压力与生活节奏。光靠运动,若饮食失控,仍难见成效。
肥胖并非意志力薄弱,减重有时像戒瘾
陈君琳指出,许多人减重失败,不是方法错,而是忽略进食背后的动机;吃除了「吃饱」,还有「吃爽」,前者是维持生存所需,后者则多半来自压力、情绪或诱惑,这种「嘴馋」如同上瘾,也是现代人的难题,才会让人愈减愈挫折。
临床上常见「努力减重过却总是失败」的族群,包括轮班者、双薪家庭、压力爆表的上班族,常因作息紊乱、睡不好、压力大、没时间运动,长期暴露在高压状态下,压力荷尔蒙失衡,导致减脂困难、食欲亢进、睡不好又更疲倦,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她强调,肥胖是一种慢性病,并非意志力薄弱,而是受基因、荷尔蒙、压力与睡眠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视为长期管理的健康议题,才能真正稳定瘦下来。
减重是身心平衡的旅程,自主管理掌握人生
减重带来的不只是外型改变,更是健康全方位改善。根据临床数据,体重减少5%以内,有助控制高血压与血糖;减去5至10%,可进一步缓解压力性尿失禁、预防第二型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血脂异常、气喘及代谢性脂肪肝等疾病。
减重10至15%,对代谢性脂肪肝炎、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胃食道逆流及膝关节炎等症状,会带来明显改善;减重超过15%,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缓解第二型糖尿病,甚至减少心血管死亡率。
陈君琳强调,减重是一场身心平衡的旅程,不只是让人变瘦、外表更出色,更能改善健康,提升生活品质。最重要的是,这段过程能培养自主管理的能力,进而重新掌握人生,找回真正的自己。
※本文由《远见杂志》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