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6 8 月

交往6年的男友见家长「讲话得体却句句踩雷」,全家摇头离场:他不会做人

小蓝和女友相恋六年,感情稳定,准备携手迈入婚姻。女友是湖南人,他则来自甘肃山区,家庭普通、学历不高。当他鼓起勇气登门拜访未来岳父母时,却意外遭到反对,理由只有一句:「他不会做人。」

初听之下,让人摸不著头绪。他没有无礼,没有出错,但就在那一晚,女友的母亲说:「我其实原本反对你们交往,不希望我女儿远嫁。但后来朋友们说,感情好最重要,我才勉强点头。」小蓝回答:「现在远距离也不是问题了,我有很多朋友都是这样,也都很好,阿姨放心。」

这句话看似在安抚,实际却忽略了对方内心的焦虑。与其用泛泛而谈的例子,不如直接回应她的顾虑。如果当下他能说:「阿姨,我们也会考虑在湖南定居,未来也很欢迎您和叔叔搬过来一起住,这样可以彼此照应。」也许整个气氛就会转变。

女方母亲还说,她希望儿女之间能相互扶持,不要相隔太远。小蓝回应:「阿姨,请放心,我会让小敏幸福。」语气诚恳,但却忽略了母亲真正在意的是兄妹关系的延续。如果他补上一句:「我也会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照顾小敏的弟弟」,才能真正让长辈感到安心。

之后,小蓝还见了女方家的其他亲戚,包括伯父、婶婶、舅舅等。女友事后告诉他,当时每位长辈都有主动跟他打招呼,但他始终不知如何应对。临走时,更是悄然离开,没向任何人道别。

这一连串的细节,让对方家人最后断定:「他不会做人。」其实,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行为对错,而是缺乏「让人感到舒服」的沟通能力。演说与口语表达训练师刘仕祥在著作《深度沟通力:最纷扰的时代,练就最会说话的自己》指出:「所谓会做人,就是会沟通。」

他进一步归纳出五个让人「感觉你很会做人」的沟通原则:

一、说话从心出发,带著善意才能动人

一句温暖的话,胜过千句正确的话。「良言一句三冬暖」,不是要说得讨好,而是出于内心的善意。当你真心看见别人的好,自然会说出令人舒服的话。

二、观察细节,让话题产生共鸣

刘仕祥举例,一位朋友准备拜访潜在客户,苦思话题切入点。进入办公室时,发现桌上摆著一副羽毛球拍,他便主动开启话题:「您也是羽球爱好者?」从球技聊到比赛趣事,气氛迅速热络。当天虽未谈成合作,但两人相约周末一起打球。最后,正是在球场上,顺利敲定合作。从这个案例可见,话题若能对上频道,比正经话更能打动人心。

三、先理解,再表达

每个人说出口的话背后,都藏著未说出的情绪与顾虑。就像小蓝见家长时,若能先读懂对方的担忧,而非急著说服或表达立场,沟通才能真正产生连结。站在对方的立场,说出他想听、他在意的话,才是真正的「会说话」。

四、适时放下身段,赢得尊重

刘仕祥提到梅兰芳的故事:某次演出《杀惜》,全场叫好,唯独一位老先生喊了声「不好」。梅兰芳没等卸妆,便请人将他接回家中诚恳请教。老人指出台步出错:「上楼应七步,下楼应八步,您刚刚是八上八下。」梅兰芳虚心受教,并长年请教于他,尊称为「老师」。这份谦逊,正是他艺术与人品都备受敬重的原因。

反观某企业副总,虽擅表达却好高自大,与人沟通常以命令语气,自以为说得头头是道,却无人真正信服。会说话不等于会做人,关键是态度。

五、别吝啬基本的礼貌用语

有时,一句「谢谢」的缺席,足以毁掉一段关系。刘仕祥分享,年轻时为创业而做问卷调查,遇到一位亲切的受访者,两人相谈甚欢。一小时后,问卷填毕,他准备离开。对方却冷著脸说:「我花那么多时间,你连句谢谢都不说?」虽然他连忙补上,但对方已不愿再听。这段关系,也就此中断。后来他才明白,无论关系多亲近,「谢谢」「麻烦你」「保重」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正是尊重的基本表现。

真正的沟通不是技巧,而是态度。说得对,不如说得让人愿意听。会做人,就是说话懂得顾虑对方感受;会沟通,就是让人因你的话语感到温暖、被理解。刘仕祥提醒:「若你还不会说话,不妨先学会礼貌与体贴,这是沟通的起点,也是人生走得顺的第一步。」

本文节录:【深度沟通力:最纷扰的时代,练就最会说话的自己】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