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月1日起将落实强制社会保险制度,引发不少企业与劳工恐慌。中共官媒人民日报今天发文称,社保对个人而言是「生存底线」,对企业是「未来入场券」,对中国是「社会稳定器」更是「消费催化剂」。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8月1日发布解释,指雇主和员工之间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约定无效,劳动者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约时,有权请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该解释9月1日起实施。
这项解释公布后,在中国引发广大的小微企业与低薪劳工恐慌,担心无法负担高额的社保费用;专家指未来可能大量出现「灵活就业」与兼职工作规避交社保。
人民日报今天发出评论称,近期所谓「全民强制社保」的话题引发热议,其中对政策的误读、对公众的误导,有必要澄清辨明。
文章称,最高法的司法解释并没有创设「新规」,而是统一司法裁量标准,消除了全国不同地区司法实践中的分歧;并非现在才「强制」,按照中国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规定,缴纳社保本就具有强制性;亦非覆盖「全民」,而是指向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
文章抨击,少数自媒体为博眼球,冠之以「全民」、「强制」、「新规」等字眼,只会误导公众、制造混乱。
人民日报这篇评论提出三点护航强制社保。
文章称,于个人而言,社保是「生存底线」,不是「可选附加项」。反指一些劳工对参加社保心存疑虑,是因为「只算眼前的和投入产出的经济帐,不算长远的和一失万无的风险帐」;担心制度红利被企业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来消解。
文章又称,于企业而言,社保是「未来入场券」,不是「合规负担」。指扩大社保覆盖范围,增强社保缴纳刚性约束,确实会给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但这不是「规避社保」的理由。
这篇评论称,且不说不上社保是违法,如果一家企业借此赢得「卷价格」的竞争优势,在推进高品质发展、致力「投资于人」的今天,又怎能走得长远?大势在前,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合规风险,跳出靠不缴社保降成本的灰色地带,在其他方面锻长板、练绝活,才能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文章提到,同时也必须正视中小企业的现实经营压力。解题的关键,就在于进一步丰富助企纾困的政策工具箱。
文章还宣称,于国家而言,社保是「社会稳定器」,更是「消费催化剂」。指社保为个人提供了医疗、养老、失业等兜底保障,居民的「预防性储蓄」需求会下降,转而将更多收入用于生活改善、文旅休闲、个人发展等消费。社保的保障水准越高,消费撬动作用则越强。
人民日报这篇评论最后称,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不止社保这一张牌。但稳实做好社保这项工作,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