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AI策略长余孝先表示,AI在近十余年来的几波重大突破发展下,已经过了需要宣导应用价值的阶段,进入百工百业、从企业到个人都能采用的蓬勃发展期。伴随DeepSeek今年初横空出世,为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在改变产业生态系之际,同步加速应用面及普及度。
迎接AI黄金十年,经济日报将于27日在台北国际会议中心(TICC)举办2025科技论坛「开启AI新纪元」。本论坛由经济日报主办、协办单位为中华电信(2412),工研院、资策会、日月光集团、玉山银行、凯基金控。
余孝先将出席论坛,并以「AI完美落地 推动产业新气象」为题,发表专题演讲。
余孝先指出,近十余年来AI发展的重大突破节点,首先在于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辛顿(Geoffrey E. Hinton)教授,在2012年间发展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AlexNet,在影像辨识上展现出惊人的成果,在辛顿持续努力下,深度学习开始被社会大众关注。
2017年则是从影像辨识进展到可对话Transformer演算法架构,应用面更生活化进步。2022年ChatGPT问市,是基于Transformer的应用上重大突破。再到2025年DeepSeek优异表现,算是最新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观察这十余年的AI发展,余孝先认为可归因为三大面向:首先是「演算法的进步」,包括从辛顿的AlexNet模型,到Google的Transformer架构,再到OpenAI的ChatGPT,以及DeepSeek。其次为「资料量的大幅增加」,最后是「算力提升」。
余孝先指出,DeepSeek的创新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聚焦追求运算效率而非扩增运算资源,故其训练成本仅为ChatGPT的几十分之一,开启崭新思维。日后AI的进步,不再全仰赖于花大钱买设备,才能推升生成式AI的效能。
其次是DeepSeek采用开源策略,将模型参数与架构公开,允许任何人在MIT授权条款下自由使用、修改甚至商业应用。而使用者门槛因而降低,将加速应用及普及度,进而改变产业生态。
工研院在2015年即提出发展AI三大策略,包括「产业AI化」、「AI产业化」以及「AI平民化」,至今仍适用。AI已进入落地阶段朝为百工百业、甚至个人使用大步前行。
其中,最为成功的发展案例,是工研院研发的对话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技转程曦资讯,其再衍生成立「人工智能」公司,专攻线上客服市场,在台湾的银行业市占率相当高。
点我报名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