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2 8 月

“咖啡战争”白热化,星巴克中国欲百亿卖身

星巴克正面临入华26年来最大的一次调整。

在2025年财年三季度(非自然年,三季度为2025年4-6月)财报电话会议上,星巴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Brian
Niccol公开表示,公司正推进中国业务的股权出售事宜,同时计划保留相当比例的股权。他透露:“目前已有超过20家投资机构参与洽谈,星巴克正在积极寻找拥有共同愿景和价值观的战略合作伙伴,以期把握中国市场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机遇。”

市场对这场股权争夺的反应异常热烈。CNBC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星巴克中国的最新估值已飙升至90亿美元,相比此前的50-60亿美元几乎翻倍。据了解,约有20家潜在投资者为星巴克中国提交了初步提案,最终约有12家公司已经进入下一阶段,他们将获得星巴克中国具体财务信息并进行尽职调查,准备提交正式报价。该份未被证实的名单包括
KKR、凯雷、京东、春华、方源、博裕等投资机构。众多投资人疯抢,市场预期最终成交价可能突破100亿美元大关。

竞购消息满天飞,星巴克中国却没有正面回应,市场都在等一个答案。然而,竞购热潮背后是星巴克中国不容忽视的经营压力。财报显示,星巴克2025财年第三季度(4-6月)中国业务营收7.9亿美元,同比增长8%,同店销售额和交易量分别增长2%和6%。尽管星巴克中国呈现复苏态势,但业绩差距仍不容忽视,头号竞争对手瑞幸同期(2025年4-6月)净收入达到123.59亿元人民币,星巴克中国仅为前者的一半。

业绩之外,星巴克的规模扩张同样面临巨大压力。截至6月末,星巴克中国门店总数达到7828家,创近两年新高,而瑞幸门店数量已突破2.6万家,库迪超过1.5万家,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也凭借低价策略快速扩张,计划年内突破万家门店。这家曾占据中国咖啡市场42%份额的中场老将,正遭受本土品牌的全方位包围,身后还有低价茶饮的替补军团持续涌入。

面对“前有追兵,后有堵截”的竞争格局,星巴克制定了双线作战策略:一方面向县城等下沉市场发力,与瑞幸、库迪正面交锋;另一方面重塑“第三空间”的品牌形象,与“9.9咖啡”做出差异化。

无论采取哪种策略选择,星巴克都迫切需要“强力外援”。公司寻求的不仅是资金支持,更是一个能帮助实现本土化,并打赢“瑞幸、库迪”的合作伙伴,而留给星巴克的时间不多了。

借力“外援”,星巴克寻求本土化转型

在与本土咖啡品牌鏖战三年后,星巴克决定为自身寻找“外援”。值得注意的是,系列动作并非因资金紧张而被迫进行的“卖身”之举。

星巴克为何会走到这一步?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指出,中国咖啡市场竞争格局的剧烈变化,是星巴克做出这一决定的根本原因。特别是以线上外卖为主导的消费模式,让始终坚持到店体验的星巴克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困境。若要全面跟进线上业务,意味着需对全球战略、产品结构、运营流程乃至组织人才进行颠覆性调整,风险与成本极高;若固守传统模式,业绩持续下滑则几乎成为必然结局。

“寻求外部力量成为星巴克的最优解。”一位熟悉星巴克的业内人士表示,星巴克本身资金并不紧张,引入投资者是希望有更懂中国市场的人来操盘,追求本土化的同时保持品牌调性和决策主动权。“在星巴克出售股权的交易中,星巴克要的是技术,是合作伙伴,而非单纯拿钱。”

据相关媒体报道,星巴克计划保留约30%股份,出售约70%的中国业务股权。这一看似“大手笔”的股权出售比例,实际上体现了星巴克的精心算计。庄帅分析认为,保留30%的股份,既能确保星巴克在新的合资公司中拥有足够的话语权,以维护其珍视的品牌形象与企业文化不被稀释;同时,这既能让它在未来本土化调整成功时分享到可观的投资回报,也能在万一转型未达预期时,有效控制潜在的损失,形成一种精妙的战略对冲。

这一观点与星巴克董事长Brian
Niccol在电话会议上的表述不谋而合:“星巴克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与承诺不变,并希望保留中国业务相当比例的股权”。显然,在中国深耕26年的星巴克,不愿意完全放弃这块亲手培育起来的庞大咖啡市场。

众多顶级机构疯抢,驱动星巴克中国估值逼近90-100亿美元,在这场资本盛宴背后是机构们对复制“麦当劳中国”成功交易的渴望。2017年,中信与凯雷联手以20.8亿美元,拿下麦当劳中国20年特许经营权,通过强本土化运营,凯雷在6年后退出时获得了约6.7倍的惊人回报。

据财联社报道,凯雷投资与信宸资本已参加6月份的星巴克中国反向管理层路演,凭借麦当劳中国的成功经验,被认为是重要竞争者。高瓴资本同样参加了路演,其在2019年投资蜜雪冰城约9.33亿元并参与IPO,成为最大外部投资人;投资了皮爷咖啡帮助其实现中国市场本土化;更早在2017年就入股瑞幸咖啡。

对星巴克感兴趣的不只一位瑞幸股东,瑞幸的大股东大钲资本也对其中国业务产生了想法。业内人士透露,大证资本最初的计划极有可能是瑞幸主打低端快速,星巴克维持中高端,两者并不会互相影响,而是彼此协同主攻不同市场,用最近的流行语来说“瑞幸偏运动,星巴克偏商务”。

参与了肯德基、必胜客及百胜中国分拆的春华资本,则给星巴克中国指出了另一条路径。2016年百胜中国从百胜集团分拆,在纽交所独立上市;2020年百胜中国在港交所二次上市,募资22亿美元,春华资本实现溢价退出,而百胜中国也借助资本和本土化实现快速发展,门店数从2016年末的7500余家增长至2024年末的1.64万家。

由于参与竞购的机构众多且实力雄厚,星巴克在此次交易中占据了相当大的话语权。据CNBC和彭博报道显示,星巴克很可能将引入不少于两位的投资人,采用多方合作的模式。同时,星巴克自身将保留足够的股权比例,以提供发展意见,分享发展红利。星巴克也迫切希望通过新合作方,整合本土供应链、地产、信息化等资源,为自身发展寻求新的势能。

对于深耕中国26年的星巴克而言,此次股权出售既是一次被动的战略调整,也是一场主动的本土化转型,而杀入县城正是这场转型的核心发力点之一,星巴克已经做好了准备。

突破困局,星巴克带着25元咖啡杀入县城

在梅州工作的蒋明是星巴克的常客。这位曾在英国留学的年轻人被家人叫回家乡后,在没有朋友的县城里,常常拎着电脑去星巴克坐上半天——落地窗的高脚椅是他固定的位置,耳机里放着英文歌,试图找回留学时的生活节奏。

从北京裸辞、搬到惠州当数字游民的齐成也有同样习惯。星巴克对他来说,不只是一个喝咖啡的地方,更是一个能找回大城市生活韵律的“临时办公室”。

像蒋明和齐成这样的年轻人,如今正铺满县城街道。他们要么远程办公,要么在返乡就业后仍保持着都市化的工作习惯。过去,市场认为25元一杯的星巴克会在县城水土不服,但这群人正为星巴克带来新的县城机遇。

于是,当新式茶饮挥舞资本杀入一线城市强化品牌调性时,星巴克则带着“第三空间”概念,将生意拓展到县城。

数据印证了这一策略转向。截至2025年6月末,星巴克中国市场门店数达到7828家,第三季度新增70家,其中17家位于首次进入的县级市场,使县级门店总数突破1000家。这些新坐标分布在版图的各个角落:距离广州三千公里的东北双鸭山,这座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的小城,今年迎来了它的第一家星巴克;离广州两百公里的河源紫金县,这个广东省知名的贫困县,也正筹备开设首家门店。

事实上,这一布局早在2022年就已规划,星巴克提出将“第三空间”复制到下沉市场,将3000个县域列入未来增长版图。

去年,梅州迎来了第三家星巴克。蒋明常经常在这里见朋友——环境舒适、座椅宽松,但25元一杯的价格依旧让他犹豫。“我的工资才不到7000,在梅州已经算不错了,但买星巴克还是觉得心疼,日常还是瑞幸多。”

高价进入人均工资7000元的县城,星巴克难免引发争议。不过在蒋明看来,市场未必会拒绝它,20块一杯的喜茶奈雪都能活下去,星巴克也不难,“星巴克虽然贵,但门店人真的不少,哪里都有有钱人。”江苏镇江一家县城星巴克的店员何宇证实了这一判断“店内客流稳定,上班族居多,带电脑工作、一次坐上好几个小时的顾客比比皆是。”

瑞幸和星巴克们的战场已经从一二线城市发展到了县城市场。在这场县城大战中,租金优惠是星巴克进入县城的一大砝码。当星巴克的品牌魔法在一线城市逐渐失效“祛魅”之时,对于一些县城来说,星巴克仍然是相当有效的引流招牌。

然而,对于门店的高要求以及较高的价格门槛,星巴克在扩张速度上,赶不上瑞幸库迪等后来者们,瑞幸门店数量26117家,星巴克中国为7828家,前者是后者的3.3倍。更严峻的是,瑞幸掀起的价格战,让9.9元咖啡深入人心成为价格锚点,这使得起售价20-25元的星巴克销售压力倍增,倘若下沉到县城更是如此。

在与瑞幸们的竞争中,星巴克必须找到自己的独家优势,“第三空间”则是其逆转局势的王牌。

大战“9.9咖啡”,星巴克要讲好“第三空间”故事

今年夏天,27岁的线上语文教师林思怡感觉,星巴克变得比以往更拥挤了。

一个周二上午,她像往常一样去家附近的星巴克备课,迎面是一片键盘的噼啪声。长桌前一排人弓着背盯着屏幕,落地窗的位置早被占去——有的在视频会议里小声发言,有的正翻着厚厚的讲义做笔记。有人没抢到电源旁的位置,只好抱着电脑站在桌边,尴尬地朝坐着的人借插头。她绕了一圈找座位,身边几个人步伐飞快,像赶集一样在人群里穿梭。

林思怡习惯把星巴克当作自己的“流动工位”。线上授课的工作,需要安静、开阔、又不至于死寂的环境,而星巴克的空间则恰好能带来这种微妙的平衡。每天早上十点左右,她拎着电脑进店,占到熟悉的座位——上午通常先上两节一对一课程,午间在咖啡香里稍作休息,下午再留一两个小时备教案、批作业。

陈晨是一位自媒体博主,常常拎着电脑和相机坐进星巴克的角落。剪视频、修图、写文案——一杯咖啡就能支撑她忙上一整天。她喜欢这里的环境和布置:柔和的灯光、干净的木桌、窗外偶尔走过的行人,都是她镜头里的背景。拍工作或生活vlog时,这些画面自然成了内容的一部分。

像陈晨这样长期驻扎的顾客,正是星巴克近年来越来越想留住的人群。面对本土咖啡品牌的低价攻势,这家老牌连锁重新聚焦“第三空间”战略——不仅卖咖啡,还要提供长期停留的理由。7月22日,星巴克在华南部分门店试点“星子自习室”,划出独立区域,顾客即使不消费也能免费办公、学习,WIFI、座位和饮水一并提供。

这也是新任管理层“重返星巴克(Back to
Starbucks)”战略的一部分,目标是恢复门店的社区属性与舒适体验。多位门店员工透露,自习室推出后,大多数人仍会点一杯饮品,而明确的分区让顾客停留时间更长,也带来了更多新面孔。

林思怡对星巴克的新尝试表示赞同,“尤其对学生和我们这种自由职业者来说,是一种明确的欢迎态度”。但外企市场总监李悦则担心,免费政策会稀释星巴克原有的商务氛围。她坦言,喜欢星巴克主要是因为品牌调性还算符合身份定位,在和客户见面时不会显得太随意。相对于瑞幸、库迪这些更像是“日常功能性消费”,星巴克仍保留着一些“商务属性”。

当然,李悦也承认星巴克正从“精致生活方式的象征”,变成“大众化的社交空间”。有一次她在星巴克会谈时,遇到外卖骑手大声喊单、顾客直播带货,这些都让她的品牌滤镜瞬间碎裂。

与此同时,星巴克面临的价格竞争压力持续加剧。今年掀起的外卖补贴中,星巴克并没有深度参与。据高盛互联网团队估算,三大平台仅第二季度的投资补贴额度就达到250亿,在“6元买奶茶、9.9元喝咖啡”的市场环境下,让客户顶着烈日和暴雨到楼下买一杯25块钱的星巴克咖啡并不现实。

美团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5-10元饮品的销量占比显著上升,而星巴克产品的起步价仍维持在20元左右。虽然人均到店咖啡消费频次从2023年的1.7次增长至2024年的2.9次,但对比外卖咖啡4.1次的消费频次仍有差距。

李悦的消费习惯变化印证了这种趋势。她从以前一周去5次星巴克减少到2-3次,“新兴品牌起来后,总想多试试不同的咖啡”。对于降价,林思怡则持反对态度,担心星巴克一旦走低价路线会失去空间和服务优势。

尽管星巴克管理层多次宣称无意价格战,但在大众咖啡消费认知被重塑后,星巴克也无法从咖啡市场竞争中独身。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星巴克客单价下降了4%。今年6月,星巴克宣布打造“上午咖啡,下午非咖”全天候服务场景。其中,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等数十款饮品推出了夏日“心动价”,平均价格降幅达到5元左右。

面对瑞幸、库迪等对手的步步紧逼,星巴克不得不加快应对步伐:降价促销以稳住客流,强化“第三空间”以凸显差异化,加速县城布局抢夺更多市场。同时,也寄望于合作与创新带来新的增长动能,但究竟能否凭借这些策略扭转局势,仍需交由市场给出答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