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欧盟已对俄实施了十几轮多领域、全方位的严厉制裁。7月18日,欧盟通过对俄第18轮制裁方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指出,此轮制裁主要打击“俄罗斯战争机器的核心”,包括银行业、能源业与军工产业,以及新的动态油价上限机制。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称,欧盟通过了迄今最严厉的对俄制裁方案之一。
制裁聚焦六大领域
此轮制裁主要涵盖能源、金融、海运、基础设施、军工与出口管制、个人与实体六个方面。综合看,此轮制裁瞄准的是俄罗斯的“钱袋子”,对俄经济束缚越来越紧。
其一,制裁直指俄能源出口。此轮制裁的核心措施之一是将俄石油价格上限从每桶60美元降至47.6美元。此后价格上限将每六个月评估一次,确保始终比市场均价低15%。但美国并未同意将现行对俄石油价格上限同步下调,因此美欧内部首次出现对俄原油限价的分歧。美国拒绝跟进,一方面是其评估认为,若把俄石油价格上限从每桶60美元降到47美元,可能触发俄大幅减产,从而撬动全球油价。模型显示,极端情况下油价或冲至每桶185美元,这将诱发新一轮全球经济衰退。在当前中东局势已造成油价单日暴涨13%的背景下,美国不愿再给自己和盟友“火上浇油”。另一方面,川普政府仍留出对俄政策空间。此外,欧盟还禁止从第三国进口以俄原油为原料炼制的石油产品,以防止俄原油“走后门”再次进入欧盟市场,但对加拿大、挪威、瑞士、英国和美国予以豁免。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首次对俄罗斯石油公司在印度的最大炼油厂纳亚拉能源公司实施制裁。该公司是印度第二大炼油厂,俄罗斯石油公司持股49.13%,是在乌克兰危机中从事俄油“转口套利”的核心节点——将低价俄油经该公司炼制成柴油和航空燃油后高价销往欧洲。新一轮制裁实施后,该公司被禁止向欧洲出口任何精炼产品,欧洲企业被禁止向该公司提供技术、海事服务或海事保险,同时欧盟还对该公司实施资产冻结、旅行禁令。欧盟的制裁将使印度受到原油进口成本上升、转口利润损失、俄资本可能就此被迫撤离等多重损失,同时还将推高印度成品油价格,加剧印度国内通胀压力。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而俄是印度的主要石油供应国,约占其总供应量的35%。不过,印度政府消息人士8月2日证实,印度炼油企业仍在继续购买俄原油,“这是由价格和运输等经济因素决定的”。
其二,此轮制裁中,又有22家俄银行被剔除出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使得俄被剔除出SWIFT系统的银行总数达到45家,覆盖了俄商业银行国际业务90%以上。欧盟此举意在增加俄金融机构的结算成本,收紧俄融资渠道。此外,本轮制裁还包括针对俄直接投资基金(RDIF)及其子公司的新交易禁令。这将阻止俄利用RDIF进入全球金融市场、规避欧盟制裁、获取外汇。
其三,制裁105艘“影子船队”船只及其辅助船只,使得俄“影子船队”船只被制裁总数增加至444艘,这些船只被禁止进入欧盟港口以及接受欧盟公司保险或技术服务。欧盟在此轮制裁中首次把自然人及服务商纳入制裁,包括部分船长、船管公司、开放船旗注册私营运营商,对其一并冻结资产并实施旅行禁令。欧盟将制裁对象从“船”扩大到背后的产业链,意在掐断俄原油销售利润,压制俄财政收入。
其四,禁止任何欧盟自然人或法人“以任何形式”参与北溪-1、北溪-2天然气管道的交易。禁令不设“日落条款”,除非欧盟理事会一致同意解除,否则永久有效。由此,欧盟把重启北溪管道的可能性在法律层面上归零,与欧盟2028年前全面停用俄油气的计划相配合。若未来美国试图以调停名义推动北溪项目重启,欧盟可以此作为拒绝的法律盾牌。即便战事结束、制裁部分解除,欧盟市场的大门至少在天然气领域已彻底关闭。
其五,为限制俄获得其国防部门使用的技术,欧盟此轮制裁扩大了军民两用物项禁令名单,包括俄生产“伊斯坎德尔”导弹所使用的机床。此外,欧盟还列出其他出口禁令,包括机械工程部门、化学工业以及特定金属和塑料的某些产品。
其六,欧盟对俄新一轮制裁名单包括14名个人。其中,电影导演协会主席卡伦·沙赫纳扎罗夫因“为俄官方战争叙事服务”被制裁。此举也标志着西方对俄文化制裁由象征性点名升级为实质性封杀。
2025年7月18日,欧盟通过对俄第18轮制裁方案,直指俄能源、金融、军工“三大命脉”。图为2025年4月15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第24届俄罗斯国际石油天然气及石油化工技术展览会。
试图系统性削弱俄综合能力
此轮制裁方案出台过程一波三折,曾遭到斯洛伐克六次否决以及匈牙利和马耳他的反对,一度被按下暂停键。7月17日,斯洛伐克在获得欧盟关于潜在天然气短缺、价格上涨等方面援助的保证后,才最终放行制裁方案。不难看出,虽有欧盟积极动员,但该方案在内部遭到阻力,凸显欧盟内部分歧。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5月欧盟从俄进口石油交易额超过4.07亿欧元,创下三个月来新高。其中,斯洛伐克购买价值近2.06亿欧元的俄原油,匈牙利的进口额则增长22%,达到2.01亿欧元。这意味着,尽管欧盟对俄石油的整体购买量有所下降,但部分成员国对俄能源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
此轮制裁标志着西方对俄经济战进入“精准打击+长期压制”阶段。欧盟借助美欧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国际金融基础设施等,通过价格机制、金融封锁与运输链打击三管齐下,试图系统性削弱俄综合能力,迫使俄屈服。然而,俄罗斯通过调整能源出口方向和积极开拓非西方市场、开发金融替代系统、灵活利用各种规避机制等,对欧美制裁予以积极反制。欧盟多轮制裁对俄经济结构性的压制效应可能逐步显现,但短期内难以达到使俄罗斯经济崩溃的预期,制裁的长期效果仍需时间观察。
总体来看,欧盟对俄制裁形式上加码不断,实质上边际效应递减。未来除非美国对俄施压升级或乌克兰危机出现重大转折,否则欧盟内部分歧将不断削弱制裁的连贯性和威慑力。在可预见的未来,欧盟对俄制裁暂时还不会消失,但是制裁无法成为改变乌克兰危机的关键变量,而更多是欧盟展示内部团结的工具,政治象征意义大于实际经济效果。毕竟,真正决定战场形势发展的不是欧盟的制裁措施,而是美俄的战略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