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事,竟出大天朝。
《环球时报》退休总编胡锡进最近觉得,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越来越小心,或者干脆不发,明星过去的微博充满活人感,现在都是官宣,很多人连朋友圈都不发了。
他认为,根本原因是“社会的宽容度”变低了。
胡总编这个人啊,是人精中的人精。
我有个类似聪明的熟人,我们内部提到他,都说“某某是海鸡会的”,海淀区鸡贼委员会的。
有成就,是有关部门聪明,领导睿智,如果有点什么不足,就都算在全社会头上,如果你有了这种归纳总结的能力,也能像胡总编这样,退休前整个局级干干。
为什么公职人员、大学教授不愿意继续在媒体上继续分享自己的心得?
因为他们不像老胡一样,有一个免死金牌啊。
任何有公职身份的人,一旦言论形成了舆情,单位领导是绝对不会保你的,因为你的同事,尤其是跟你不对付的人,会利用这个机会把你往死里打,外面的大舆情不会直接伤人,单位里的小舆情才会摧毁我们,竞争对手、敌人趁机对领导施压,这才会把发声的人打躺下。
也没法责备领导不保护自己的下属,因为一旦领导敢护着引发舆情的你,领导的竞争对手和敌人,就会往大领导那里捅咕捅咕,制造小舆情。
领导愿意护你一次,是他仁义,或者是你还有用处,但你如果还有第二次,第三次,那神仙也救不了你的。
这不是一个两个单位的风气问题,而是从上而下推行的一种规矩。
胡总编为有编的朋友们发朋友圈鸣不平,其实如果你没有编而且爱发朋友圈,更麻烦,因为你没有单位,所以可能直接被拘留……
社会性动物,比如蜜蜂、蚂蚁,可能是没有个体的意志的,一窝蜜蜂、一窝蚂蚁,共享一个意志。
所以你觉得你的单位领导深谋远虑,睿智非凡,其实很多时候,哪怕是最优秀的人,只要坐在了单位领导的位置上,他就和所有这一窝蜜蜂、一窝蚂蚁一样,有了一个共享的脑子。
上面怎么做,他就去模仿,就像一个光屁股小孩学大人说话一样。
他会模仿上面的口吻,说你挑战权威,妄议单位,你当然是百口莫辩,自认倒霉。
这就是为什么我之前会说,有编的话你就不要开微博,抖音小红书最好也都注销掉,没有社交软件,你就会变得更安全。
胡总编所说,不能代表任何的趋势,他那里没有上意,他偶尔会做一些揣摩上意的事情,有时候也会猜错,而且随着他脱离一线,错得会越来越多。
所以,千万不要上了这种腔调的当。
家里有老人的都知道,什么时候有人说“大家尽请提意见吧”的时候,唯一正确的答案就是:
“领导!您真的太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