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公司同事、街坊邻居之间的热门话题之一,肯定少不了金价。
10月24日,现货黄金回落至4100美元/盎司下方,日内跌0.64%。
继10月21日现货黄金大跌5.31%、创下近12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后,黄金价格持续下跌,盘中一度下跌逼近每盎司4000美元关口的“心理防线”。
在此前,黄金已连续9周上涨。拉长时间维度看,自20世纪70年代开启自由货币兑换时代以来,这种连续上涨态势在历史上仅出现过4次,且从未有过连续10周上涨的情况。
白银同样经历大涨大跌。10月17日,白银到达历史高位54.47美元/盎司之后,出现了回落。10月21日,伦敦现货白银价格的跌幅达到了7.11%,是自2021年初以来最大的单日跌幅。
金价与银价的这番“过山车”式行情,让许多传统投资者心惊胆战,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理财观念——与其追逐单一资产的风口浪尖,不如稳妥地进行资产配置。
而这一点,在当下的年轻一代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或许不像父辈那样,对实物黄金有着根深蒂固的情结,但他们对于“理财”的热情却空前高涨,也开始关心黄金行情,甚至有年轻人工资到手后“一分不剩”,全部投入“新三金”(货币基金、债券基金与黄金基金)中。
金价起起落落,“攒金人”买了又退
近日金价连续回调,却未阻挡人们走进金店的脚步。周五傍晚的黄金专柜前,海珠区某品牌金店工作人员正为即将到来的客流高峰做准备:“别看现在人不多,再过一两个小时这里就会热闹起来。”

据观察,尽管金价自历史高点有所回调,但消费者的购金热情并未减退。该工作人员提到,技术性回调很难改变真正的购买决策。想买的人不会因为涨价就放弃,观望的人也不会因回调就入场,大家对黄金的保值属性有共识。
柜台里,最常见的金条依然是“销冠”,而与迪士尼、Chiikawa等热门IP联名的“痛金”产品则是新鲜面孔,工作人员解释,这类产品因版权因素有溢价,如克重约1g的迪士尼联名黄金转运珠售价2000元左右,但年轻消费者依然愿意为其买单。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黄金也成为电商平台双十一大促中最炙手可热的商品之一。各大电商平台或直接发放购金补贴,或推出的折扣活动,引来“攒金人”的出手。

消费者宝珠(化名)就是这波双十一“买金者”之一。她在金价上涨前就养成了定期购金的习惯,而在金价进入上行通道后,她开始有意识地囤金。上周,金价连续上涨,恰逢双十一,各大电商平台主打的“黄金券”吸引了她的目光。她在某电商平台抢到两张黄金券,抱着“不买好像亏了”的心理,以9138元购入一条9.4克足金手链。然而,她却在两日内遭遇金价连续回调,最终选择退货。

“我买了也不一定戴,主要是看中了金价会涨,所以回调之后我马上退掉了。”宝珠说。
电商的优惠机制精准击中了“攒金人”群体的消费心理:他们不仅追求资产的保值属性,也极力寻求购金的“性价比”,力图以接近甚至低于大盘的克价购入黄金饰品。在这一目标驱动下,全网比价、抢券凑满减,已成为他们购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三金盛行,年轻人争当资产主理人”
随着金价与银价持续波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将理财视线转向“新三金”——一种融合货币基金、债券基金与黄金基金的资产配置方式。
过去,“三金”通常指金镯子、金项链、金戒指,是婚嫁文化中家庭财富的象征。而如今,年轻人正赋予“三金”以全新的定义:在组建家庭或拥有收入结余时,主动配置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和黄金基金。

图源:蚂蚁财富
这一转变并非偶然。在资本市场波动的背景下,年轻人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日益迫切。蚂蚁财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底,平台上有937万“90后”“00后”用户同时配置了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和黄金基金。这一数字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35%,显示出年轻群体对稳健理财的迫切需求。
宏观数据也显示,“新三金”的规模在增长:2025年上半年,中国开放式公募基金规模增长1.6万亿元,其中债券基金与货币基金贡献了近七成增量。与此同时,国内黄金ETF持仓量同比大幅增长173%。
“新三金”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源于理财渠道从传统的银行转向线上,社交平台上能够便利地获取理财信息。26岁的薛雨(化名)是“新三金”群体的典型代表。作为豆瓣“丧心病狂攒钱小组”的资深成员,她从大学时期就建立起强烈的储蓄意识,早期采用“36单存钱法”分笔定存,工作后逐步转向基金投资。

薛雨用“36单存钱法”存钱,每个月各定存一笔“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
“我的理财意识几乎全部来自社交媒体——豆瓣、小红书、播客等等。”薛雨表示,“在网上看到很多同龄人已积累可观的资产,我既感到兴奋,也产生了一种紧迫感,想要通过各种方式多攒点钱。”

薛雨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攒钱记录
最初,薛雨的唯一理财方式是银行储蓄,2023年年底开始,多家银行宣布下调存款利率。薛雨意识到应该寻找更高回报的理财方式,在朋友的推荐下,她将目光转向了债券基金。当时,她试着买入了1万元,发现每天都能赚个早饭钱,于是每个月固定将工资投入债市。
随着存款的增加和理财观念的进阶,渐渐地,薛雨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理财手段。2025年年初,金价的大涨让她关注到了黄金的行情,她尝试配置了黄金ETF,逐步构建起“新三金”的理财组合。“买入后就一直没管,这两天才发现涨得很厉害”。薛雨说,“新三金”最大的好处,是保持收益的平衡,“比如今年我有几只债基一直绿着,但黄金基金收益还不错,整体还是赚的,如果我还像去年一样只买了债基,那损失就比较大了。”
“我们不可能一直依赖父母的兜底,我的想法是要多尝试不同方法管好手上的钱,当未来各种不确定性来临时,可以从容地面对。另外,一边学习新知识一边看着账户的金额在增加,本身就是很有获得感的事。”薛雨说,理财是她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方式。
和薛雨一样,95后理财新手小林(化名)也热衷于“新三金”,不同的是,小林由于不相信自己的“自律”能力,每个月工资到手第一时间强制把90%的钱存于理财账户,只留下一小部分余钱供日常开支。“到月底基本上一分不剩,所以更能够让自己管住手,控制预算,从而达到理财最大化。”小林提到。

“放下暴富幻想,年轻人开辟低能耗理财之路”
“新三金”这一新理财方式的诞生,意味着年轻人们已经从单一储蓄的思维里走出来,开启了多元配置转型。
正如“低能耗生活”讲究的是精力上的开源节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摸索出一套“低能耗搞钱”新模式:把一部分存款调整为低风险的基金产品,追求相对高一点的收益实现“开源”。同时,通过将钱分散在不同类型产品上来降低波动风险,不用时刻关注涨跌,实现“懒人理财”。
这一搞钱模式的诞生,源于传统的“存钱”路径受阻,又不想在高风险投资中过度消耗自己的心态。在生活压力之下,年轻人通过“降本增效”应对不确定性,储蓄率上升与消费分级趋势印证了这一逻辑。
作为当代年轻人的一种生存智慧,对个体而言,“低能耗搞钱”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抗风险能力,避免被消费主义绑架,为长期发展储备一定的资本。对社会而言,它对企业管理模式提出新要求,可能催生“小而美”的业态,如个性化定制服务、数字游民社区等,激发微观经济活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度追求“低能耗”可能导致社会参与度下降,大家仍需要在搞钱与生活、风险与稳定间寻找个人化均衡点。毕竟,“暴富”终究只是美好的愿望,经济独立是我们掌控自己生活的手段而非目的,所有积极的探索最终都应导向更丰富的生命体验。
当理财回归服务于生活的本质,人也能腾出更多心力回归到“探索生活”这项主线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