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代表近日在吉隆坡举行新一轮会谈。中方据悉提出取消加征关税、撤销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及放宽半导体合作审查三项诉求,强调恢复供应链稳定与市场信心。美方称谈判「进展可观」,但部分问题仍待政治层面决定。沿海出口商密切关注协议能否落地,评估政策变动对年底订单与就业的影响。
美国贸易代表葛里尔在会后表示,双方「正在朝一份可供两国领导人审阅的协议文本迈进」,并指出谈判重点包括关税结构调整与高科技出口监管。他称此次会谈「氛围务实,进展可观」,但仍存在若干需「政治层面决定」的问题。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同日受访时强调,华府目标是确保供应链安全与市场公平,「合作可以讨论,但原则不变」。他说,美中双方都清楚「稳定经贸关系符合彼此利益」。
中方首席谈判代表李成纲会后对记者表示,双方在部分议题上达成初步共识,并将保持沟通以推进政策落实。他说,这轮会谈「理性且具建设性」,显示双方都希望在经贸问题上寻求稳定框架。李成纲并指出,美方立场强硬,中方「坚持维护立场坚定」。
据消息人士透露,这次会谈主要以闭门形式进行,讨论焦点集中于关税分阶段调整与科技领域准入问题。美方提出需建立「可监管的落实机制」,中方则强调「互惠与可验证执行」原则。
一名参与谈判筹备的中国商务部官员透露,中方的三项诉求经多轮内部测算与部门评估,被视为「可落地且具互惠性」的方案。该官员指出,中方希望透过具体关税调整与科技合作机制,为两国企业创造可持续条件。
自特朗普于2025年1月开始第二任期以来,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双方税率一度超过100%,之后华盛顿将对中方商品的关税降至30%,北京也将对美国产品的关税降至10%。但中国10月对稀土金属实施的新出口管制激怒了特朗普,促使他威胁再次加征100%的关税。
对此,特朗普警告,如中方不改变立场,美方可能恢复高关税。随着中美元首峰会临近,两国团队密集磋商,试图为高层会晤铺垫成果。
北京官员透露,若双方能就关税调整与技术出口形成框架性共识,下一轮对话可能于11月举行。
贸易战令中国商人感到焦虑。福建与浙江制造业者普遍对谈判结果持观望态度。泉州家电出口商林志对记者说:「欧美市场需求不稳,税率高、成本重,利润被压得很薄,如果协议能落地,出口至少能喘口气。」
对于持续超过半年多的关税战,林志表示,目前原材料和运费都在涨:「我们只能撑着。有人说要去越南,但搬厂不是一天能成的事。」
美国总统特朗普出发前往马来西亚途中对媒体表示,对与中国达成「全面协议」保持信心,称双方「都希望让贸易回到稳定轨道」。他强调,美中关系的核心是可预测的市场秩序,「谈得细,事情才会清楚」。北京方面未透露下轮会谈时间。
分析人士指出,若双方能在科技与关税问题上取得具体进展,将有助于稳定全球供应链;若谈判停滞,东南沿海外贸企业仍将面临成本与需求双重压力。观察者认为,北京与华盛顿都在尝试让经贸议题与地缘政治降温,但真正的转折仍待领导人会晤后确认。
记者: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