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31 10 月

一场拉锯式马拉松 川普政府将重新审视对中关係

何清涟     2025年10月30日

一场拉锯式马拉松 川普政府将重新审视对中关係

今年开始的关税战硝烟四起,至今对中关税战没赢,川普因此需要迅速以赢的姿态阶段性了结这场争战。(美联社)

  中美经济战注定是场拉锯式马拉松

10月30日是美中两国领导人正式会面,不过在川习会前夕,根据美中双方最高谈判代表对週末的贸易谈判释出积极信号,以及川普本人在社媒上的发言,双方将签订的这项协定本身带有交易性质的休战,中国一方将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并推迟对稀土矿物实施新的管制措施,美方则包括搁置新增关税、回撤因中国在美国芬太尼危机中发挥的作用而对其徵收的20%关税,并可能暂不採取新的对华政策行动。10月29日,《华尔街日报》敏锐地发现新动向,发表《推倒旧格局,川普“另起炉灶”重建美中关係》,
称“川普在第一个总统任期内摒弃了美国沿袭数十载的对华接触政策。如今,他准备重启这一方略,但要为之另立规则。”自基辛格以来形成的美国对华政策可概括为:接触、合作、影响、改变(颜色革命),细分则是基辛格确定前两点,克林顿加上的是后两点。至于川普重新回到的“接触、合作”包含什么内容,将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有限妥协缘于川普与国内经济压力

不少分析者都认为,中国已经学会如何在贸易战中像美国那样有效地升级应对与巧妙反制,不仅在贸易战中掌握主动权,更在塑造未来全球经济与权力格局,《经济学人》与AEI的布兰兹只是其中的两位。但在我看来,这只是从川普1.0开始将会延续很多年的中美经济战的第二个回合,以美中两国的实力而言,这两个回合作为进攻方的美国没大赢或许可算作输,但今后中国面临的美国侧翼包抄,即利用美国的实力压迫china+1的“1”,以及与中国有重要经济关係的“荷兰安世”第二、第三、第N排斥疏离中国,孤立中国,才是中国未来要应对的最大麻烦。因为中美两国对世界各国的支配与压制能力(说得直白点就是伤害能力)毕竟有很大差距。

与中国交往经验丰富的前副国务卿坎贝尔看出关键所在:“川普的关注点是短期的、政治性的,而习近平则专注于维持与美国的长期竞争。”美国这些年蒙受极左之祸,川普1.0时期,正值民主党倾尽全力在美国进行颜色革命之时,川普除遭遇民主党与主流媒体全面围剿之外,还遭遇共和党建制派各种方式的打击与不合作,2018年3月开始对华贸易战之后,除了在2020年1月与中国签了一纸第一阶段贸易协定之外,收穫不大。今年开始的关税战硝烟四起,至今对华关税战没赢,川普需要迅速以赢的姿态阶段性了结这场争战。

2018年美国对华贸易战让中国产生了极大危机感,在美国内乱不已的情况下,中国对东南亚国家採取了china+1战略佈局,大量中国制造採用贴牌、转运等方式继续销往美国与西方国家。我将这称之为“中美侧翼战”,要想让这些国家听命于自己,比的是伤害能力,这方面美国具有极大优势,中国无法企及。除此之外,中国的青中年失业率高企、地方政府债务不断攀升,民众消费意愿低迷,都是中国当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综合平衡之下,中国必须做出一定妥协。

简言之,川普需要现在有份成绩单,习近平需要时间,此时达成协议,可算“双赢”。

通过美中关税战与九三阅兵,部分敏感的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认识已经更新,这至少有助于川普政府重新审视对华关係,不再轻敌。(美联社)

  西方从“致命的自负”到面对中国科技进步

国际媒体对习近平的关注,这些年政治上集中在他的内部清洗与加强社会控制;经济上集中在房地产衰退与大规模失业和他对私有经济的打压,以及低端劳密型产业的china+1佈局;外交上聚焦于他与普京的友好合作及中美关係交恶,完全忽视了他从2015年以来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佈局。被美国在2018年斥为“仿制、偷盗、剽窃美国技术之集大成”的《中国制造2025》,就是习近平主政第一任期内由总理李克强主持完成的。在美国对华贸易战的压力之下,北京被迫在2019年放弃了《中国制造2025》,但很快不事声张地成立了规模为210亿美元的“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对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电力装备这三个领域进行投资,带给西方制造业严重挑战的中国出口产品“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就是
2021年以来陆续推向国际市场的,在这些中国制造如洪水般淹没国际市场,习近平正式提出“新质生产力”的说法,海外中文媒体一片嘲讽之声,但西方投资界与工商界人士在中国制造的倾销下,意识到中国要将自己变为制造业的“亚马逊”,最终结果是挤垮西方国家的制造业。

2025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结束,推出了新的五年规划聚焦于人工智能,芯片和主导全球生产链,在中国经济通货紧缩和地缘政治紧张的阴影下,中国此举公开表明希望通过推进技术革新赢得与美国竞争,以前中共提升科技水准是支持增长和减少不平等,现在重点是与美国竞争,就是在与华盛顿的战略对峙中,中国希望加倍投入人工智能
、先进半导体、量子物理学和太空探索,以确保其技术主权,这是关乎中国尤其是中共生存的优先事项。

通过美中关税战与九三阅兵,部分敏感的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认识已经更新,这至少有助于川普政府重新审视对华关係,不再轻敌。

《华尔街日报》在《中国新五年规划为与美国更激烈的科技对抗做准备》(10/24/2025)一文中,检讨了过去西方媒体对习近平的轻视,重新评价了中国于2015年发佈的《中国制造2025》,认为该计划为该国设定了要主导电动汽车、航空航太和半导体等尖端技术的目标并成功实现其中许多目标,在催生一批全球赢家的同时,也扰乱了相关产业的全球格局。该文引用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的卡特娅·德林豪森(Katja
Drinhausen)的说法,承认在“习近平上台时,这些规划仍被视为官方套话,未必很有分量,但过去十五年的情况表明,这些规划蕴含著影响力,特别是如果与投资、资源和激励措施相结合的话——这套模式已经取得了成效。”

  美国仍然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优势

但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网站10月23日连刊两篇文章,称中国正在赢得这场和美国的贸易战。美国智库企业研究所(AEI)的常驻学者、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国际事务教授布兰兹(Hal
Brands)10月19日甚至发文断言,中国已经赢得了这场川普想赢的贸易战。这只是阶段性的评价,如果中国以此自傲,那是愚蠢。

中美之间的竞争是长期的,这次中国没输,但受创严重,而且,中美两国在今后的竞争中主要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美国的强势在于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优势。如《2024
年全球巨头:塑造我们未来的 100 家科技公司终极榜单》(Global Titans 2024: The Ultimate List
of the Top 100 Tech Companies Shaping Our
Future ),美国科技的集群优势远高于中国科技。其他几个榜单,比如福布斯的《全球百强数字企业》(Top 100
Digital Companies)也展现了相同的结果。

在川普第一个任期内参与对华贸易谈判的前美国助理贸易代表丹尼尔·巴哈尔(Daniel
Bahar)比较清醒,他认为:“贸易休战不会改变美中竞争的路径,也不会增进美中之间的信任。”也就是说,美中这轮休战,两国都是为了争取时间,继续化解对方带来的风险,例如中国推动芯片领域的自主可控,以及美国加紧建立替代性稀土供应链双方,同时为下一场贸易摩擦做更充分的准备。

可以判定,在未来的科技战中,美国的科技对中国仍然具有极大优势,弱点在于国家意志的摇摆性。这种摇摆性源于总统任期与两党政策,日益激化的社会分裂也加剧了这种摇摆性,川普个人的善变(战略不确定)将更增加这种摇摆性;中国则胜在国家意志的连续性,国内各种社会矛盾虽然多,包括党内清洗,但不影响这种连续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