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以来,历届英国政府始终难以回答一个问题:中国究竟对英国构成什么样的威胁?
试图解答这个问题,或者正是导致一宗备受瞩目的案件最终不了了之的原因——两名英国男子克里斯多福·卡什(Christopher
Cash)和克里斯多福·贝里(Christopher Berry)被控为中国从事间谍活动、依《官方保密法》受起诉。
两人都否认有任何不当行为——但当控方上月撤销指控时,立刻引发政治风波。
此后,检察官与官员对案件撤销的原因给出相互矛盾的说法:到底是未能或不愿明确将中国界定为“对国家安全的积极威胁”,还是其他原因。总检察长赫默勋爵(Lord
Hermer)则将责任归咎于“过时的法律”。
然而,这一切都引出更根本的问题:现代世界里,中国的间谍活动究竟是怎么进行的?
某个层面上,中国仍在沿用冷战时期的传统人力间谍手法:以外交人员为掩护进行情报工作,并招募人士提供机密。
在卡什与贝里案的调查中,英国国家安全顾问副手的证词概述了这类行动:“中国情报机构有意从多种来源获取资讯,包括决策者、政府职员与民主机构,并能见机行事,蒐集一切可能的情报。”
但问题在于:几乎每个国家都会从事这类间谍行为——想知道别国在做什么,古已有之。英国对中国也进行类似的情报蒐集(中国自己也曾公开投诉此事)。当彼此被发现,通常只是公开互骂一场,但各方心知肚明,这是正常不过的事。
然而,这只是中国行为冰山一角,远不足以涵盖安全部门真正担忧的范围。

问题的核心在于,中国如今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已经超越了传统间谍活动的范畴。
“不要仅仅把中国想像成那些以大使馆里为基地的典型传统间谍,像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e)小说里的人物那样。”英国军情五处(MI5)处长肯.麦卡伦爵士(Sir Ken
McCallum)本月稍早在一场国家安全简报中这样说。
真正让中国与众不同、也构成问题核心的,是中国所带来的国家安全威胁,早已超越传统间谍的范畴。
更棘手的是,部分威胁与我们认为“必须与中国往来”的理由紧密相连。
例如,中国的经济实力对渴望成长的英国具有吸引力。
据报导,工党政府正寻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然而,要在“享受经济利益”与“管控安全风险”之间取得平衡,一直是历届政府的难题。

英国财政大臣蕾切尔·里夫斯(Rachel Reeves)曾表示,“选择不与中国接触根本就不是一种选择”。
对政治影响力的担忧上升
中国庞大的情报系统——有估计称若将境内外安全人员都算上,规模可能达50万人——意味着它能以远超他国的规模运作。
每个国家使用情报机构的方式都不同——这反映了国家的优先事项——而在中国,首要任务是确保共产党长期执政。
实际上,这意味着中国会试图影响海外政治辩论、打压异议人士、大规模蒐集数据,并维持国内经济成长。
在英国,对中国政治影响力的担忧日益升高。
2022年1月,军情五处曾发出“干预警报”,指控华裔律师李贞驹(Christine Lee)渗透国会。

每个国家使用情报机构的方式都不同,而在中国,首要任务是确保共产党长期执政。
李贞驹否认指控。她之后提起诉讼但未成功,并在法庭上指军情五处的警报“带有政治目的”。
军情五处也曾警告,北京正培育地方政客,希望在其仕途早期建立关系,待他们升迁后发挥影响力——这是一种长线、耐心的渗透策略。
这种操作的目的不在窃密,而在操控舆论与政策方向——让身居要职者以亲中立场看待世界。
另一项英方担忧的领域是中国对异议人士的监视,即所谓“跨国镇压”(transnational
repression)。这向来是中国情报部门的重点,特别针对藏人活动人士等群体。
而随着近年大批香港民主派人士在北京镇压后流亡英国,这类忧虑更加突出。
军情五处称,香港警方已对十多名在英的民主派人士悬红通缉,并出现更多骚扰与监视报告。
北京一贯否认从事间谍活动,指责外界“抹黑中国”。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此前表示:“中国从不干涉他国内政,一向光明正大行事。”
本月稍早的声明又称:“英方炒作所谓的中国间谍案,完全是无中生有,自导自演,中方已向英方提出严正交涉,予以强烈谴责……中国的发展是全世界的机遇,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方坚决反对借炒作所谓“间谍活动”或虚构所谓“中国威胁”对中国进行诬衊抹黑。”

2022年1月,军情五处曾发出“干预警报”,指控华裔律师李贞驹(Christine Lee)渗透英国议会。
高度复杂的网络间谍行动
然而,中国已多次被指涉入大规模网络行动。其中部分仍属传统间谍范畴——窃取机密。
去年,北京被指试图入侵英国议员的电邮。
时任首相里希·苏纳克(Rishi Sunak)表示:“中国对我们的安全构成经济威胁,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决定性挑战。”
但他仍避免正式将中国标为“威胁”。
今年8月,英国终于揭示外界长久怀疑的一项行动:代号“盐台风”(Salt
Typhoon)的高级间谍活动,入侵了全球多家电信公司。
英国对受害名单保持低调,并在与十多个国家协商数月后才共同发声。
隶属政府通讯总部的英国国家网络安全中心(NCSC)警告:“这些行动所窃取的数据,最终可使中国情报机构具备全球追踪目标通讯与行踪的能力。”
美国早在数月前便已公开指控,据报包括特朗普普与万斯等政界人士在2024年选举期间的通讯成为攻击目标。

对“数据”的超级胃口
如今,英国对中国在伦敦旧皇家铸币厂建设新大使馆的计划也感到不安——担心其可能利用地下数据缆线从事监听。
但一些安全官员淡化了这些危险——不仅因为这些电缆可以进行实体保护和监控,还因为北京其实已拥有大规模网路间谍活动的能力。
北京已经证明自己完全有能力透过远端网路存取收集资料。
然而,这类行动仍属传统国家对国家间谍活动,与西方政府也会进行的情报蒐集大致相似。
实际上,正是前承包商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揭露的美英大规模数位监控,可能激发中国在网络领域的雄心。
但在网络空间,更令人担忧的是边界。

中国在伦敦皇家铸币局附近兴建新大使馆的计划引发抗议。
中国网路情报活动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其对大规模数据的渴望。北京对所谓“海量数据”——即可能包含财务、个人、健康或其他类型资讯的大型数蒐集的企图,令西方安全官员感到担忧。
前政府通讯总部主任席安.马丁(Ciaran
Martin)指出:“中国一直在尝试蒐集英国人口层级的资料,这可能用于训练人工智慧、了解社会结构、影响舆论,甚至分析我们的集体与个体弱点。”
“这种行动虽未必总是成功,但与一般针对政府与政治的‘常规间谍’完全不同。”“在这方面,中国之所以引人注目,仅仅是因为它的间谍活动有时肆无忌惮。”
部分资料是窃取来的,但也有人怀疑这些数据是透过能够进入西方市场的中国公司获得的。
持续的“引诱学者”行动
对英国的国家安全官员而言,与中国打交道时最棘手的一点,是如何在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中,平衡风险与收益。
对中国政府及其情报部门而言,首要任务之一是确保经济持续增长。
观察人士常指出,中国社会存在一种不成文契约——只要政府能带来经济繁荣,民众便会容忍政治自由的缺乏与一党长期执政。
这正是中国数十年来同时积极追求经济、政治与外交情报的原因之一——这方面的力度远超西方国家。
有时中国盯上的,是企业层面的商业机密——例如新产品设计、谈判策略等。
还有一类敏感资讯,虽非国家机密,却具军民两用价值——例如大学里进行的新型材料研发。

几十年来,中国一直积极获取经济、政治和外交机密,而西方国家却从未这么做。
军情五处表示,它正应对“一波又一波试图引诱英国学者专家的行动”,目的在于取得他们正在开发的技术;他们往往从领英(LinkedIn)等社交平台发起接触。
美国前情报官员、即将出版《世纪劫案:中国窃取美国机密的史诗行动》(The Great Heist: China\’s Epic
Campaign to Steal America\’s Secrets)一书的共同作者安德鲁.巴杰(Andrew
Badger)指出:“在这个军事与经济力量的‘DNA’建立于二进制代码(0和1)之上的世界里,当核心智慧与流程知识外流时,整个产业都可能被颠覆——随之而来的是工作、资本与地缘政治影响力的转移。”
他补充说:“英国目前围绕如何起诉间谍、加强法律、以及在商业与安全之间取得平衡的辩论,应以一项历史事实为出发点:唯有坚决守护机密,才能维系经济实力。”

中国电信巨头华为在深圳为记者举办产品展示会。
最难衡量的风险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扩张——尤其在高科技领域——英国及其他西方国家面临的一项最难量化的风险,是它们对中国在关键产业上的依赖,包括电动车制造与关键矿物供应。
这也是当年围绕中国电信公司华为是否应参与英国5G通讯基建争论的核心。
华为的设备价格低廉、性能优越——但潜在风险是什么?
这些行动与其说是“间谍活动”,不如说是建立技术依赖关系的企图——当一个国家在关键科技上过度依赖另一国时,就容易受到对方影响,甚至遭到胁迫。若你说了或做了北京不满的事,它会不会就此掐断供应?
最终,华为——虽一再否认构成安全风险——被排除在英国5G建设之外。它只是第一家走向全球的中国企业,如今类似的中国公司已遍布世界。
那么,中国若在英国建造新核电厂,是否会构成问题?若中国成为主要的绿能技术供应国呢?
再如,若民众依赖源自中国的社交平台TikTok取得新闻与资讯,又意味着什么?
这些正是经济发展议程与安全风险之间的矛盾最明显的领域。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既是重要的出口市场,也是投资来源。若要维持这样的互利关系,就更难全面排除中国企业进入英国市场。
对中国技术或企业实施全面禁令固然不切实际,但问题是我们究竟应该开放到什么程度?

约翰‧勒卡雷的小说──包括《冷战谍魂》──塑造了我们对间谍活动的认知。但在当今世界,威胁更加复杂。
另一个挑战是:在许多经济与国安交织的领域,美国采取愈发强硬的立场,并施压英国与之保持一致。
这让伦敦陷入两难——一边要面对来自北京的压力,一边又要回应华盛顿的要求,试图在维持合作关系的同时应对安全威胁。
这一切都不容易——而且与传统间谍活动的关联并不大。在这个新世界里,威胁更广、更复杂。
但若没有一套明确、一致且能自信表达的“中国政策”,现任政府——就如历届政府一样——仍将难以找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