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近期曝出多名教师集体发声,控诉被长期拖欠工资和社保缴费。事件迅速引发社会关注。四川岳池县师达实验学校(民办),在校学生3533名。隶属于四川冬石教育管理集团。自2024年1月起,持续近两年,全校325名教师遭长期欠薪,社保断缴。2025年9月新学期收取的约4000万元学费,被集团挪用。教师曾通过劳动仲裁、法院诉讼胜诉,但学校以“集团无资金”为由拒不执行。:岳池县教体局回应“情况属实”,并强调“民办学校工资由企业自主负责,干预作用有限”。此次事件暴露了民办教育监管的缺位,集团公司将学校作为融资工具,教育资金与其他项目混同管理,债务风险传导至师生。网友评论: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威胁到教育事业的根基和教师群体的尊严。想象一下,辛勤耕耘于三尺讲台的老师们,竟因“薪水不翼而飞”而陷入生活困境,这直接折射出教育管理中的深层漏洞。令人心痛的是教育沦为资本最脆弱的牺牲品,民办学校便成了房地产等资本的“提款机”。民办学校欠薪是法治与监管不到位的畸形产物,若放任其常态化,将既损害教师基本权益,也破坏教育生态和市场信用,最终伤害的是学生受教育权。有关部门必须加强财务监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实施常态化审计,以制度保障教师权益,不能因“民办”性质而置身事外。
近年来,教师拖欠工资事件在全国多地频发,涉及民办学校、公办特岗教师及培训机构兼职人员等多个群体。根据教育部统计,2024年全国教育系统欠薪投诉超3.2万件,其中72%涉及变相延长工时或加班费争议。地域覆盖:四川、江西、湖南、河南等多省份均曝出欠薪案例,欠薪时长普遍达6-12个月。
江西樟树市滨江中学(公办)拖欠200余名教师8个月加班费(早晚自习及周末补课费),教育局回应:“教师应具奉献精神”,并称因“双休政策限制无法收费”。
湖南永州萍洲高级中学(民办)教师因欠薪集体罢课,学校账面仅剩3000元,而学生每学期学费达1.58万元,家长质疑数千万学费去向。
陕西渭南曾发生289名特岗教师被拖欠工资事件,经纪委介入后补发每人2.6万余元。(公办)
河南开封一(民办)小学因欠薪导致停课,当地已协调学生分流安置。
四川南江县因税收增长停滞、土地财政萎缩,无力承担教师社保单位缴纳部分,断缴长达18个月。
大连科技学院更上演荒诞一幕:背负35亿元债务、账户被冻结,却照常招收2900多名新生,还宣传“星级酒店”式宿舍,每年收取2.6万至2.8万元学费的资金去向成谜。
以上是2024-2025年典型案例,欠薪问题呈现“民办关联资本风险”与“基层财政困局”双轨并行趋势。教师权益保障需强化资金监管与法律执行,避免教育成为资本或财政压力的转嫁对象。
事件经过
近日,四川岳池县师达实验学校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反映长期被拖欠工资、社保断缴等问题,数千万学费被填房地产窟窿。
2025年10月28日,岳池县师达实验学校的舒老师(化名)工资条显示“2025年9月实发工资:1800元”——这是学校自9月以来,唯一一次“部分发薪”,而2025年七八月、2024-2025学年上学期的工资,至今仍处于“拖欠状态”。
舒老师是2020年入职,原本每月应发工资8500元,扣除社保公积金后,实发约6800元。可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工资发放就变得“断断续续”:2024年10月的工资拖到12月才发,2025年1月只发了3000元,2月至6月更是分文未发,直到7月放暑假前,才补发了2月的部分工资(2000元)。舒老师打开“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页面显示:“2024年1月-2025年10月,养老保险缴费状态:仅2024年6月正常缴费,其余月份均为‘欠缴’”;公积金账户则显示“2024年1月至今,无缴费记录”。
2025年3月,20多名教师一起向岳池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申请,要求学校补发工资、补缴社保;5月,部分教师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学校需在15日内支付欠薪”,可学校以“集团无资金”为由,拒不执行。四川省教育厅也曾介入沟通,要求学校“优先保障教师权益”,学校却在9月、10月两次承诺发薪——9月说“国庆前结清七八月工资”,10月又说“10月20日前发放”,最终均未兑现,仅少数教师收到数百至2000元不等的“临时生活费”。
2025年9月新学期开学,学校收取了3533名学生的学费不到4000万。9月中旬,教师们就从财务处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学费全被集团调走了,用来还高利贷和填补房地产项目的亏损窟窿”。
随着教师们通过网络平台爆料,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后,岳池县教育科技和体育局终于作出回应。
10月17日:岳池县教体局回应“情况属实”,要求11月10日前补发欠薪。
10月30日:教育局召开多部门协调会,但强调“民办学校工资由企业自主负责,干预作用有限”。教师普遍悲观:“发不发是另一回事”。
学校的教学秩序,也因欠薪问题受到影响。课堂质量下降。让家长担忧的是,若教师大量流失,孩子的学业将受到严重影响——“当初选择这所民办学校,就是看中它的教学质量,现在老师都没心思上课”。
网友评论
闲云战鹤:教育资金竟成地产“救火队”,千万学费被挪,教师沦为“欠薪白工”。社保断缴、公积金悬空,合法权利被当“可割韭菜”。必须严查资金去向,追究刑责,补上工资社保,让学校回归育人本位,而非开发商提款机。
嘉善老顾:舆情是怎么生成的,说到底就是客观存在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教师被欠薪欠缴社保,不太相信教育和人社部门一点不知情。事情一传到网络上,舆情就是命令,当地相关部门肯定已经闻风而动了。也难怪老百姓愿意把事情捅网上去,就是对线下反映问题的解决机制失去信心了。
茶发厨:学费未存入专用账户,集团可随意调用;地方未落实动态监测机制。教育资产与地产项目混同管理,学校被抵押贷款,债务连带责任蔓延。失信主体未退出教育领域,挪用资金未追刑责,违法成本过低。
环闻财经-肖力军:学费填了地产窟窿:民办教育的资金”暗雷”炸疼了谁?“刚交的一万多学费,竟成了房地产公司的高利贷还款?”四川岳池县师达实验学校一位家长的质疑,戳中了当下民办教育资金监管的痛点。
薛小轼:这种情况真的就没人治得了吗?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依法对其强制性监管:所有学杂费、财政补助、捐赠收入进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的“监管专户”,学校、银行、教育局三方签订协议,任何大额划出须经教育局电子审核,杜绝大额挪用。每学期开学前,学校把工资预算、社保预算、还贷计划同时报教育局和开户银行,银行按“先工资、后还贷”顺序拨付;擅自改变用途即触发停付。
@RY儒雅20170219:岳池事件是资本绑架教育的典型样本:当房地产窟窿吞噬学费,教师沦为最脆弱牺牲品。
狐度工作室:近日,有媒体报道,四川岳池县师达实验学校因所属房地产集团亏损,竟将新学期数千万学费挪用填补债务,导致教师长期被拖欠工资、社保断缴。当地教育局回应称学校为民办,干预作用有限。这一说法难以服众。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民办学校收费须纳入备案账户统一管理,优先保障教职工待遇。该校早被列入失信名单,风险早已显现,若教育部门落实资金监管,本可避免学费被挪用。如今地产行业不似前几年红火,“教育地产”风险凸显,民办校资金链断裂,不仅损害教师权益,更威胁学生受教育权。有关部门必须加强财务监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实施常态化审计,以制度保障教师权益,不能因“民办”性质而置身事外。
刘维钧决策舆论: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类型舆论交织的案例。
核心分析:三类决策舆论的复合作用。此事件清晰地展现了决策评价舆论→决策监督舆论→决策驱动舆论的完整舆论演进链条。
1.教师们通过网络平台公开反映问题,这一行为本身首先构成了强烈的决策评价舆论。教师们评价的是学校资方(乃至其背后的教育集团)做出的“挪用学费填补房地产窟窿”、“拖欠教师薪资社保”等一系列坏的决策。舆论直接指向这些决策已经造成的恶劣结果——教师合法权益被严重损害。这是一种基于事实的、总结性的批评。正如定义所说,决策评价舆论“不限于权责范围”,即普通教师乃至公众,都有权对任何他们看到的“坏的决策”进行公开观摩和批评。教师们的曝光,正是行使了这一权利,将暗箱操作的不公决策置于舆论的阳光下。
2.当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后,舆论的性质开始升级,转变为决策监督舆论。此时,舆论压力主要指向了有权责进行干预的公共部门,如当地的教育局、人社局、政府等。这些机构对民办学校的规范运营、劳动法的执行负有法定的监督责任。舆论所要求的监督,是基于“学校应合法经营”、“保障劳动者权益”这些具备正当性的规则。舆论正是在“权责范围内”督促公权力机构履行其“检查挑剔”的职责,对学校的违规决策进行纠正。如果说教师曝光是“控诉”,那么社会舆论形成后,就是对监督者喊话“请履行职责”。前者是泛化的评价,后者是针对特定责任主体的督促。
3.整个舆论事件的最终归宿,是形成强大的决策驱动舆论,旨在推动相关决策主体做出实质性的改变。驱动学校资方做出“补发薪资、补缴社保”的决策。更关键的是,驱动地方政府做出“介入调查、依法处置、维护稳定”的决策。舆论指向的是“尚未发生但必须发生的事情”——即问题的公正解决。舆论的核心是维护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权益,这具有坚实的道德基础和广泛的民意共鸣,是典型的“人民性舆论”。舆论所驱动的,并非是情绪化的宣泄,而是要求依据《劳动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现有法律法规(科学规则)来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呼吁一个“科学决策”的过程。
总结:教师们通过发起决策评价舆论(揭露坏决策)引发关注,进而形成决策监督舆论(督促公权力履职),最终汇集成强大的决策驱动舆论,其根本目的是驱动资方和政府部门做出“解决问题”的正义决策。整个过程中,“维护教师权益”这一“人民性”诉求,与“依法处置”这一“科学性”要求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决策舆论学的核心精神。
地图杂货铺:教育经费绝对不能挪用,这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的底线。教育经费的每一分,都代表着孩子的未来与国家的希望。它不是可被权宜之计支配的“预算余额”,而是知识体系与公民素养的根基。如果教育的资金被挪作他用,无论名目多么正当,本质上都是对公共信任的亵渎,对未来的一种掠夺。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长。可一旦资源被腐蚀,生长便被扭曲。从乡村校舍的修缮到教师待遇的保障,从科研仪器的购置到学生午餐的营养,每一笔教育经费的去向都决定着教育公平是否真实存在。挪用教育经费意味着让孩子在漏雨的教室里读书,让教师在低薪与疲惫中透支热情,让科研计划在资金缺口中夭折。这样的社会,终将为自己的短视付出代价。一个国家若想走向长远繁荣,必须敬畏教育,敬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经费管理的透明度与问责制度,不只是防腐机制,更是国家精神的体现。教育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容妥协,不容侥幸。因为在教育这件事上,浪费可以弥补,延误也能修正,唯独挪用,动摇的是根本。

来源:民生观察网
原文标题:四川多名教师因欠薪断保维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