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5 11 月

女子花22698元,换来面部轻伤二级、伤残十级

王妍所在的“生长因子修复维权群”,已经许久没人说话了。

这个曾因共同遭遇而活跃的线上社群,如今只剩下零星成员偶尔转发修复经验。大多数因注射后导致面部异常的女性,逐渐不再像最初那样频繁发声。有人开始接受面部轮廓变形、反复发炎的现实;有人则与医美机构签下高价修复协议,试图通过手术切除增生组织,期盼能寻回往日的面容。

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是一种由53个氨基酸构成的人体内源性活性多肽,主要由颌下腺和十二指肠合成,广泛分布于体液与多种腺体,最早于1974年从人尿中提纯获得。因能够激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促进表皮细胞和内皮细胞增殖分化,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辅助创面愈合,如烧伤、角膜损伤等治疗。

根据2019年1月10日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化妆品监督管理常见问题解答(一)》,人寡肽-1(即表皮生长因子,EGF)被明确规定不得作为化妆品原料使用,且严禁用于注射类医疗美容项目。

多位整形外科专家指出,该成分一旦被注入面部软组织,极易引发组织不可控的持续增生,进而导致面部变形、局部硬结、反复肿痛等一系列并发症。此类损伤修复难度大,且往往难以彻底恢复。

然而,在非正规医美市场中,它仍被包装成能刺激“自体胶原再生”的注射材料,不断吸引着求美者。这些产品常常改头换面,以“活性细胞液”“生长肽”“细胞激活素”等名称,通过熟人介绍、社交平台引流等隐蔽方式流通,一条完整的地下产业链仍在悄然运行。

近日,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所谓“高端产品”,大多出自国内地下生产作坊,在电商平台可轻易购得。它们以每克约二十元的价格出售无包装的表皮生长因子冻干粉末,再由非法机构进行伪造包装,摇身变为售价数千甚至上万元的“高科技美容产品”,最终流入不明真相的求美者手中。

女子花22698元,换来面部轻伤二级、伤残十级

▲怀疑被注射表皮生长因子后,李梦将注射液送检,结果显示,其成分为人表皮生长因子与硅油混合液。受访者供图

“膨胀”的脸

“细胞激活素”的注射,持续了约二十分钟。王妍躺在美容床上,最直观的感受是持续不断的胀痛。

操作前,注射者在她需要填充的太阳穴、脸颊等处涂抹了表面麻醉药膏。半小时后,局部皮肤逐渐麻木。随后,仅用碘伏棉签稍作擦拭,注射针便依次扎入太阳穴、眼袋与法令纹区域。针眼处,血珠缓慢渗出。

2024年9月11日,广东东莞,一家约五十平方米的美甲店里,王妍躺在铺着灰色毛巾的美容床上,接受所谓的“细胞激活素”注射。注射由与她相识四年的店主琳姐操作。琳姐没戴口罩和手套,其间不断有客人推门而入,都是她的“熟客”。

这不是王妍第一次在这里接受注射。自2022年11月起,她已多次在此注射水光针、瘦脸针。去年九月,在做美甲闲聊时,琳姐向她推荐了新到的“瑞丽臻颜细胞激活素”,声称是韩国最新技术,能有效填充面部凹陷,物美价廉,且无恢复期。

36岁的王妍一直想改善面部轮廓。她考虑过传统填充材料玻尿酸,因价格高而却步。了解过自体脂肪移植,又被手术性质劝退。而琳姐推荐的产品听起来近乎完美:无创无痛、价格亲民,“一次注射,终身受益”。她当即扫码支付23999元,购买了六支药剂,计划分两个疗程注射。

但琳姐承诺的效果并未如期而至。注射后的头两周,王妍的脸颊持续红肿、发热,触摸时能感到明显的硬块。深夜,她常因面部胀痛醒来,感觉皮肤下仿佛有什么东西在不停生长。她试过用冰袋反复冷敷,收效甚微。

四个月后,王妍发现原本自然的脸颊异常膨胀,下巴莫名凸起,线条变得生硬。她开始反复回想注射过程,操作者是否具备医疗资质?药品来源是否安全?注射层次是否准确?这些疑问萦绕不去。

通过网络查询相似症状,王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可能被注射了表皮生长因子。脸颊持续的红肿、皮下的硬块以及夜间难以消散的灼痛,都与生长因子注入人体后可能引发的“组织无序生长”症状高度吻合。

为了验证,她再次前往那家美甲店,以“帮朋友代买”为由,私下购得一支同款“细胞激活素”,并自行送往检测机构。化验结果证实了她的判断:送检样品中确实含有表皮生长因子成分。

自2025年1月起,王妍多次与美甲店交涉,对方始终以“尚在生长期,半年后自然稳定”为由推脱。直到今年9月,她发现自己被拉黑,那家美甲店已人去楼空。

在社交媒体上,有很多和王妍经历相似的求美者。

李梦就是其中之一。2022年秋天,她受邀来到闺蜜新开的护肤推拿店体验。护肤过程中,店员以“面部风水学”为由,提醒她“太阳穴凹陷影响夫妻感情,眼纹填充更显年轻”,持续推荐一款“三型胶原蛋白”,声称两三个疗程见效,效果可持续二至五年。

在近一小时的软磨硬泡下,出于对朋友的信任,李梦最终支付了22698元。

几个月后,异样逐渐显现。李梦发现,左颊苹果肌处出现硬块,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大,随后面部陆续出现六、七处增生,从法令纹蔓延至太阳穴,连成一片凸起。惊慌之下,她要求闺蜜提供注射药品送检。检测报告显示,那并非胶原蛋白,而是含有表皮生长因子与硅油的混合注射液。

李梦随即报警。经司法鉴定确认,其面部损伤构成轻伤二级、伤残十级,与此次不当医疗操作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卫健委与市场监管部门调查发现,该店铺根本不具备医疗美容资质,所用药品为套牌“三无”产品,单组成本仅二十元至六十元,而李梦共使用七组。注射操作者因涉嫌非法行医被依法查处。

▲今年10月25日,李梦通过手术取出面部因表皮生长因子注射产生的异物。受访者供图

线上引流,小作坊注射

李梦在社交平台讲述经历后,陆续有更多受害者与她联系,分享彼此遭遇。她发现,这些接受过表皮生长因子注射的人中,近半数是通过朋友或熟人介绍,其余则受社交媒体上各类“亲身实测”内容吸引。她们接受注射的地点,多为写字楼内的工作室或美容院,这些场所大多不具备医疗资质。

她说,无论是博主宣传的“自用体验”,还是私人工作室发布的所谓“前后对比案例”,都容易让消费者形成误解,认为这类注射“不属于整形手术”,而更像一种简单无创的日常护理。这种认知偏差与刻意营造的虚假宣传,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非法注射背后潜藏的风险。

11月1日,新京报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以“细胞激活素”“活性细胞液”“生长肽”等关键词进行搜索,仍能轻易找到大量注射体验分享内容。一名拥有两万余名粉丝、自称“医美博主”的用户,在账号简介中标注“专注面部年轻化填充”,并向记者推荐了一家声称“拥有正规实验室资质”的机构。

根据上述博主提供的信息,记者以求美者身份联系了一家IP显示位于湖南、名为“江南美业”的美容工作室。咨询师“菲菲”通过微信介绍,“细胞激活素”单价为2300元一支,购买三支以上可享八折优惠。她称该产品主打“自然饱满”,并表示可为异地求美者推荐当地其他合作机构,“注射后即可回家,不影响正常生活。”

当记者询问该产品是否在国家药监局官网有备案时,对方改口称其产品为“欧洲实验室技术,国内分装”,强调“明星演员都在使用,尽管国内暂无批文,但成分安全,在控制好剂量的情况下,效果比玻尿酸更自然”。

在新京报记者持续追问产品具体成分后,对方最终承认所售产品“主要成分是表皮生长因子复合物”。但她随即补充道:“(表皮)生长因子已经卖了很多年,对人体绝对无害。”

新京报记者随后在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官网进行机构资质查询,未检索到“江南美业”的任何医疗美容机构备案信息。进一步核查发现,该博主推荐的三家声称可提供此类注射服务的机构,均未取得有效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从业十余年的医美经营者刘莉亚向记者透露,将表皮生长因子包装成美容注射剂的行为最早可追溯至2010年左右。

她介绍,表皮生长因子本是一种临床用于创面修复的外用制剂,能够促进表皮细胞生长与分化,在烧伤、溃疡等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一些机构看中其“促进细胞再生”的理论特性及极低的原料成本,开始将其违规用于面部注射。

在早期监管相对宽松的时期,这类产品常被冠以“细胞再生针”“生长素”等名称,以“激活自身胶原蛋白”“实现永久饱满”为宣传点,在非正规美容场所流通。尽管其注射后短期内可能呈现填充效果,但随之而来的组织不可控增生、硬结变形等严重并发症逐渐显现。

据她观察,医美事故中约半数涉及非法注射物,其中超过六成与生长因子及其衍生物有关。尽管2019年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发文,明确指出,在配方中添加或者产品宣称含有人寡肽-1或EGF的,均属于违法产品。并且以化妆品名义注册或备案的产品,宣称“药妆”“医学护肤品”等“药妆品”概念的,属于违法行为。

但因原料易得、利润丰厚,这类产品仍不断更换名称,通过隐蔽渠道继续流通于市场。全脸填充项目标价从6800元到39800元不等,常与“轮廓修饰”“抗衰提升”等项目捆绑销售。

刘莉亚坦言,这类针剂及其包装通常不会标注任何生产信息和检验标识,属于典型的“三无”产品。因其成本低廉,每瓶仅数十元,远低于正规获批的玻尿酸、胶原蛋白等填充剂,因而受到不少美容机构的青睐。

“他们瞄准的正是信息不对称的消费者。”刘莉亚指出,许多小型工作室依靠此类注射维持经营,客源多来自熟客推荐。为打消顾虑,操作者常声称产品具备“妆字号”备案,却避而不谈“妆字号”根本不可用于注射,更不提示注入人体后可能引发的不可逆风险。由于多数求美者对药品管理规定认识不清,往往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接受了注射。

根据国家药监局相关规定,整形美容注射材料需按第三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注射行为属于医疗操作,必须由执业医师在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正规场所实施。目前合规的注射类项目主要包括透明质酸、肉毒素、胶原蛋白及部分再生类材料,而使用未经审批药物或违规注射“妆字号”产品,均属于重大医疗安全风险环节。

▲一家IP位于湖南的美容工作室向记者推荐的“三型胶原冻干粉套组”。受访者供图

电商平台公开售卖,利润畸高

如此大量的表皮生长因子制品,究竟源自何处?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皮生长因子(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作为处方药或乙类医保药品进行管理,并且仅被批准用于外用,严禁用于注射。但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在多家电商平台上可以轻易购得。

11月,新京报记者以“表皮生长因子”“EGF”等关键词搜索,页面随即出现大量供应商,其中绝大多数产品标注“仅供外用”。然而,当记者以美容院经营者身份联系其中五家厂商,询问是否可购买用于面部注射的表皮生长因子时,所有商家均给出肯定答复。

为进一步规避平台监管,这些商家不约而同地表示“线上不便详谈”,并主动要求转至微信或电话继续沟通。

一家发货地在广州的生物科技公司客服称,其销售的“细胞生长因子冻干粉”可用于面部注射,并称“不少美容院都在用,溶解后就能直接注射”。据其提供的产品信息,1克粉末批发价为100元,袋装发货。当记者询问采购是否需要相关资质时,对方爽快回应:“不需要,个人也可以直接购买。”

另一家月销量过万的店铺则更为直接,其产品页面醒目标注着“促进胶原蛋白再生”“抚平皱纹”等宣传语。该店客服称可以提供“医美注射专用表皮生长因子”,他们每月能发出上万瓶产品,“主要客户都是美容院和私人工作室。”

记者以计划开设美容工作室为由,进一步联系了多家自称“源头厂家”的供应商。一位不愿具名的厂商负责人坦言:“市面上流通的不少表皮生长因子,其实都出自我们这类中小型工厂。”据他透露,其工厂位于南通,长期生产各类所谓“医美注射材料”。“一瓶成本不到三十元钱的表皮生长因子冻干粉,加上包装也就四十元出头。”

这些工厂还提供全面的定制服务。

上述供应商向新京报记者展示了他们的“产品矩阵”,从最基础的普通生长因子粉末,到号称“韩国进口”“生物高科技”的高端产品,价格覆盖每瓶150元至350元不等。他说,“便宜的走量,高端的赚钱,看你主要做哪个消费群体。”

他表示,这些表皮生长因子制品完全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贴牌包装。“想要什么品牌、什么外盒,我们都能做出来。”这意味着,成本仅百元的粉末,经过包装后可摇身变为“细胞激活液”“生物再生针”等新型生物科技概念产品,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这类非法注射用产品已形成层级明确、分工细致的分销体系。除少数厂家直接对外供货外,更多产品通过多级经销商向下渗透,流入遍布各地的美容工作室与私人诊所。

11月1日,记者通过社交媒体联系到自称经销商的李先生。据其介绍,下级美容院需先缴纳5000元保证金方可订货,货物一般三日内发出。以市面上常见的“细胞激活素”为例,代理需以20支起批,每支进价约550元,而终端售价可高达3580元至7580元。“利润主要在各层级代理间分配,最终售价由销售方自行决定。”

李先生声称其货源来自广州某正规生物公司,并向记者展示了一份模糊的“生产许可证”复印件。但记者核查发现,该证照核准的经营范围仅限于化妆品生产,并不具备注射类制剂的生产资质。当被问及产品安全性时,他坚称:“所有产品都有妆字号备案,完全合法合规。”

记者质疑,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现行规定,所有获批的生长因子类产品仅限外用,严禁用于注射或口服。他则表示,如今仍有部分小型作坊继续使用该成分,“毕竟成本极低,市场需求也一直存在。”

▲一家表皮生长因子生厂商表示,其产品销往多家美容院,注射于面部很安全。微信截图

“遇到严重损伤的患者最痛心”

非法生产与销售的背后,是无法估量的健康风险。

“门诊中最令人痛心的,是那些本想改善容貌,却因非法注射导致严重损伤的患者。”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脂肪整形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医师韩雪峰所在科室近年来接诊过多例因注射非法表皮生长因子而导致“毁容”的患者。其中多为三十至四十岁的中年女性。

在韩雪峰接诊的患者里,一位女士的情况尤为典型。她在美容院被推荐接受“苹果肌激活”项目,对方以“效果饱满自然”为宣传,为其注射了所谓的“细胞激活素”。术后,患者面部开始出现持续性红肿与皮下硬块,形成俗称的“馒化脸”现象,此后她辗转多家医院寻求修复治疗,但面部问题始终未见明显改善,由于长期存在异物感与心理负担,最终使她陷入抑郁状态。

韩雪峰指出,我国目前仅批准其作为外用制剂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烧伤、慢性溃疡等创面的愈合过程,且必须在医生严密监督下规范使用。而将表皮生长因子用于美容注射,已完全背离其原有的医疗用途,既缺乏长期安全性验证,也违背了医学伦理与现行法规。

他表示,这类注射所引发的后遗症表现多样,修复过程往往十分复杂。他解释,注射物可能持续刺激组织异常增生,导致硬结形成、慢性疼痛,甚至压迫神经。更为棘手的是,“即便通过手术取出异物,操作本身也可能再度刺激组织,引发新一轮的异常增生反应。”

更令他痛心的是,许多患者在寻求修复时转而求助那些号称“专攻生长因子取出”的民间机构,却往往陷入另一个以高昂费用为代价的“修复陷阱”。

截至2025年11月,王妍已进行了两次“馒化”修复手术,但医生坦言,即使经历多次修复,她的面部也难以完全恢复到注射前的状态。

心情稍缓后,王妍开始尝试维权。然而,当初为她注射所谓“细胞激活素”的美甲店及联系人琳姐早已失联。她向行政主管部门投诉,却因现场证据不足、店家联系不上等原因,最终被告知需自行委托律师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对此,资深律师李彦表示,维权艰难是医美纠纷当事人的普遍困境。他建议,消费者在接受非法注射后出现不良反应,应第一时间报警并向卫生监管部门举报,固定关键证据,随后将注射实施者与场所提供者列为共同被告,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李彦强调,在未取得医疗美容资质的情况下实施注射,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使用无法说明来源的药品,相关责任人将面临行政处罚;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追究刑事责任。

他认为,在追逐美丽的时代,监管的完善与科普的普及仍需齐头并进。药监、卫健等部门亟须加强对表皮生长因子等产品的购销监管,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完善跨区域执法联动,实现对违法行为的精准打击。与此同时,应加大医美科普宣传力度,切实提高违法成本,帮助更多求美者识别风险、远离陷阱。

三年过去了,李梦仍在面对那场注射带来的后续影响。由于生长因子引发的组织增生与正常组织高度交融,修复难度极大。她咨询了十余位医生,得到的答复基本一致,完全改善需要经历多次手术,医疗费用预计达数十万元。

另一方面,由于相关刑事诉讼尚未开庭,为保持面部状况作为证据,她的部分修复治疗不得不一再推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