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官网日前公布修订《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规则》,并对外征求意见稿,其中,新规提出境外机构申请成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直接参与者的,可委托符合条件的直接参与者作为资金托管行,意味「入场」管理更灵活。分析认为本次修订是顺应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提升跨境支付系统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也彰显中方推动人民币全球使用决心。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hina International Payment System)为大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而设立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目的在于便利跨境人民币交易,为全球用户提供人民币清算服务,该系统于2015年10月正式上线运行。
修订后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共六章31条,北京商报报导,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分析,规则调整聚焦于优化参与者准入机制、强化风险防控能力、预留技术升级空间,体现了监管层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和主动作为。
王鹏进一步指出,全球支付体系竞争加剧,CIPS成为继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CHIPS(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后的第三大支付系统,标志中国在构建多极化国际货币体系中取得实质性突破。此外,随著「一带一路」沿线机构占比显著,体现人民币在区域贸易投资中的角色从「结算货币」向「储备货币」演进。
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末,CIPS共有直接参与者174家,间接参与者1,509家,其中包括亚洲1,101家(境内563家)。这些参与者分布在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业务可通过4,900余家法人银行机构覆盖全球187个国家和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非洲标准银行、非洲进出口银行、阿布达比第一银行、吉尔吉斯坦Eldik Bank、新加坡大华银行和泰国盘谷银行等六家外资机在6月18日签约成为CIPS参与者,也是CIPS首次覆盖非洲、中东、中亚及新加坡离岸人民币中心。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