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6 8 月

新来的总监不靠权威不走人情,会议上三句话,让合作部门从对立变配合

很多人在职场上卡关,是因为不会说话;但更多人失败,却是因为根本「没听懂」。朋友阿宗刚升任世界五百大企业的营运部总监时,几乎处于全公司边缘。他安排行政进度、统筹各部门时,对方表面客气,实际却各行其是、拖延配合,导致他不断被老板盯。这样的处境,直到一场会议之后完全改观。

那是公司的年中检讨大会,各部门主管要上台简报,由高层担任评委给予建议。其他评委大多一边听简报、一边滑手机,只有阿宗认真抬头聆听、并做了满满笔记。轮到他发言时,他对销售经理给出了三个明确建议:

01.「你说团队稳定度不够,离职率高,我建议多举办一些团队活动,让大家更有凝聚力。」

02.「对其他部门的支援不够,可以先想想自己是否哪里没做到,试著多走动,建立熟悉感。」

03.「上半年成绩虽好,但主要靠东部地区,建议下半年强化西北市场,才可能达成年度目标。」

这三句建议不长,却句句命中核心。其他部门主管也在他逐一点评下被具体指出问题,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与对话。老板当场称赞,与会主管也开始愿意配合他的工作。

那场会议后,阿宗再也不是被忽视的人。

刘仕祥,在演说与口语表达训练领域耕耘多年,在《深度沟通力:最纷扰的时代,练就最会说话的自己》中就指出:「真正有效的倾听,不只是耳朵听见,更是大脑有组织地记住、分析并回馈。」这种倾听的力量,不靠情商或话术,而是靠训练出来的三个能力:

一、先记得住对方说了什么

在对话过程中,对方可能几分钟内丢出大量讯息。你若没有记下来,不只会漏讯息,也很难再精准回应。刘仕祥建议,沟通前可准备纸笔或开启笔记习惯,边听边写,并告诉对方:「我希望把你的重点记下来,避免遗漏。」这不只是方便自己,也让对方感受到被重视。许多关键细节,都是透过这种「烂笔头」撑起来的。

二、不要急著回应,先搞懂对方真实意思

当你听到一句话,例如老板说:「不准他请假!」直觉会认为老板在发脾气、反对请假,但其实这句话背后可能有不同层次:年底太忙?员工工作态度不好?还是担心业务影响?倾听不只是抓字面,而是要抓「语境」。如果你听不懂,也别急著打断对方,可以记下不懂的地方,等对方说完后再回头厘清。很多执行错误、关系恶化的源头,都来自于「没有真正听懂」。

三、把听懂的内容说出来,才叫真正有效的沟通

光是听进去还不够,你要能「说出来」才行。这就是所谓的「复述」,又分为两种:

重复性复述

这是最简单的确认方式。例如对方说:「我们今年营业额达十亿,市场占有率一成。」你可以问:「所以你刚刚说,营业额是十亿吗?」这不只确认资讯,也让对方知道你有在听。

概括性复述

当对方讲了很多内容,你可整理后用一句话简明扼要地重述。这比单纯重复更进阶,代表你真的理解。例如主管交代你:「去找李总拿身分证,影印一份给我,还要履历也一起给我。」你可回复:「曾总,您的意思是:拿李总的身分证,影印后加上履历一起交给您,对吗?」这种方法不只能避免误解,还能建立你「可托付」的形象。

职场上,光会说话不够,「会听」才是赢家关键

阿宗逆转职场困境,不是因为情商高、会做公关,而是因为他「真正听进去了」,并且能清楚组织、有效回馈。刘仕祥提醒,倾听是一门技巧,不是天赋。若能从今天起练习记录、厘清与复述,不仅沟通更顺,也会发现人际之间的误解、误会、摩擦,都会逐渐减少。从听得懂、听得全,到说得明白,这才是「深度沟通力」的核心关键。

本文节录:【深度沟通力:最纷扰的时代,练就最会说话的自己】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