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共同社确认,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今天(10月21日)下午在日本国会首相指名选举中当选为第104任首相,成为该国宪政史上首位女首相。
高市早苗在今年10月初自民党进行的党魁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当选总裁,但其后与长期联盟的公民党谈判破裂,震撼日本政坛。因为在国会没有过半数的自民党若没有其他党支持,将失去政权。高市早苗的执政意外陷入极大危机,最终自民党与另一右翼政党,与高市同样出身关西的维新会结盟成功,日本第一女首相最终在惊涛骇浪中获得国会确认。
分析称,高市内阁除了要应付日本棘手的通膨及经济问题之外,各界更注意她的政权如何影响区域政治?特别是美中关系。因为,被普遍视为已故前首相安倍晋三政治遗产传人的高市,是否会延续安倍抗中、亲美、友台的外交路线?
她过往担任大臣及众议员时,屡屡对北京强硬的发言时而引发北京抨击,担任首相之后,她的中国政策会改变吗?她将如何处理起起伏伏的中日关系?
对此,国际关系学者、日本国际教养大学(AlU)
副教授陈宥桦向BBC表示,高市会继承安倍的路线是无庸置疑的。被媒体称为安倍“第一女弟子”的高市早苗,一直是安倍执政时的内阁重要大将。
陈教授表示,高市此次竞选党魁时在众多演说中都提及安倍,也用了“自由与开放的印太”的关键字,而特朗普在X上祝贺高市当选党魁,高市马上回复表示感谢,“她更进一步提了加强美日联盟以及推进自由与开放的印太的愿景,这即是明证。”
位于东京的靖国神社安放许多日本二战军人牌位,长期以来一直是中日关系的焦点所在。
然而,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ICU)国际与政治研究学系教授奈吉 (Stephen
Nagy)接受BBC中文采访时强调,事实上安倍晋三的路线并非特别针对北京,
也非所谓的反中立场。奈吉解释,安倍聚焦于日本的复兴,同时支持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他的政治工程及成就是将地缘政治的重心从中国转向多极化(multi-polar)。他又说,安倍将印度、东协、日韩、澳洲以及美国等作为中国之外的极点,降低中国的影响力并提升日本及盟友的战略自主性。“因此,这似乎是日本安全机构内部的共识,我相信高市内阁将持续这一路线,她或将阐述中日关系是基于建设性接触、强化日本经济及更广泛印太地区的韧性,以对抗胁迫。”
多次谈论台湾问题
今年4月,高市早苗曾在台北与台湾总统赖清德会面。
高市的首相之路一波三折,她之前对北京的批评,以及对台湾的友好姿态,不断成为中国批评的焦点。
譬如,在她拿到党魁大位时,香港凤凰新闻及中国官媒上的评论者屡次讥讽她仅为“过场的政治人物”,认为其任期将与之前的多位日本首相一样“短命”。
不过,中国智库安邦咨询10月8日刊出分析称,高市的执政期限同样具有多个挑战,说到底也不是她单一的能力或意志能决定。而是她能否在内政与外交上“保持灵活可退”的政策及身段,并及时兑现经济成果。“相较于‘年更一相’的政治惯例,高市若能以渐进而非激进的政策组合(例如通过可见的产业成果、就业拉动、地方财政回流等)稳固基层与自民党关键派系支持,那么延长执政周期的概率会上升。”
此外,高市对台湾的态度特别引人关注,普遍认为她将延续安倍晋三路线以及看重台湾曾历经日本殖民半世纪后,对后者仍存的特殊情意结。
譬如,今年四月,高市以众议员身份访问台湾,并高调参观当地独派民间人士建立的民间安倍晋三纪念公园。她还获得台湾总统赖清德邀请至总统府内碰面,广受当地“台派”人士及媒体的欢迎。
随后,高市回到东京后,公开建议日本与台湾建立“准安全联盟”。上个月在宣布参选党魁的记者会上再次重申安倍名言“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并称“绝对不能以武力威胁或胁迫等方式片面改变现状,台湾是日本极重要的朋友”。她担任党魁的第一天,首个在X的推文,再次强调台日关系称“台湾是珍贵的朋友,台日拥有基本价值观”。
此外,中国国民党党主席郑丽文在竞选期间曾经表示,若当选将访问高市早苗,迅速引发中国网路舆论及对手强烈抨击,在台湾舆论引发骚动。这些都显示高市与台湾的关系之敏感,并牵动两岸关系。
凡此种种,都让外界评估北京是否会在高市正式担任首相后有所动作。《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在微博发文批判高市早苗称“中国人最反对的日本政客的各种表现,高市“几乎占全了。”
中国静观其变?
有分析称,高市早苗会采取亲美路线,包含经济及科技结盟刺激日本经济,也藉此稳固自己的执政。
不过,即便如此,北京对于高市内阁,目前并未有太大反应。
譬如,高市胜出自民党总裁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称此为“日本内部事务”,但敦促东京履行对二战历史及台湾议题的相关政治承诺,并采取“主动理性对华政策”。
分析北京对高市内阁的态度,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松田康博教授向BBC中文表示,全球各国,包含中国及韩国在内,都在面对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开启的全球关税战。他认为各方在双边问题都希望不要有太多的摩擦,“给自己带来麻烦”。
长期研究中日关系,松田教授解释高市当选自民党党魁后,可以看到韩国政府没有先发制人,中国应该也是“听其言,观其行”。“先让中港媒体针对高市说一下话,泼一下冷水,但中国外交部目前都没有针对高市有太激烈或明确的抨击,也许暗地也可能会传递讯息过去。可以说,北京当下也不想跟东京产生太大麻烦。”
此外,北京及香港媒体对其过往反中举措及参拜靖国神社举动表达批评。港媒《南华早报》于高市当选当日便称北京与东京紧张可能升级,高市亲台立场及二战历史观或可能将加剧摩擦。
据此,中国独立智库,安邦咨询则评论,说到底,就未来中日关系而言,被一些媒体视为安倍政治“第一女弟子的”高市早苗可能是个“不易对付”的对手。但,可以判断的是,由于高市既要在安全上与美国保持紧密,又不得不考虑中国的庞大市场,这就使其高市的中国政策中体现出“矛盾但可预测”的逻辑,也就是在必要时对北京采取强硬立场或谈话以回应日本国内政治需求或国际盟友,“在更广泛的经贸与现实利益面前保持务实接触。”
奈吉教授则以过去中日交手的历史向BBC分析指,北京最初对安倍感到担忧,但安倍在其执政中展现自己是一位务实领导人,愿意在可能的情况下与中国接触,“这是基于最强大的美日伙伴关系”,同时东京还与澳洲、英国、菲律宾、欧盟、东盟及加拿大等国建立新的安全及战略伙伴。因此,奈吉称中南海或者会视高市为比安倍拥有更强硬意识形态的日本首相,不确定她是否会或采取更务实的对华战略。
靖国神社仍是关键
安倍晋三的民族主义及保守派意识形态的政治遗产仍然得到许多日本选民支持。
众所皆知,参拜靖国神社一直是1972年中国与日本建交后两国关系起伏的核心原因之一。而高市早苗是2020年8月二战结束75周年之际参拜靖国神社的四位内阁大臣之一,彼时中国及韩国都对此举严厉批评。
10月8日,日媒传出,高市早苗幕僚透露她将不会参与今年在靖国神社举办的秋季祭典。《每日新闻》称,这是因为高市面临放软其保守外交立场的压力。新加坡《联合早报》称,若高市顺利接任,先不参拜靖国神社,可以避免刺激月底APEC峰会东道主韩国,并保住与习近平首次会晤的可能性。中国南京大学教授朱峰对该报称,如此看来,高市上台前便开始展现外交平衡,似乎显示她明白自己的政治角色已经从议员转为准首相,并考虑因为参拜神社对在遭致反对党攻击,对外避免中韩等邻国猛攻。
对此,奈吉教授告诉BBC,高市在延后参拜靖国神社上的抉择,显示她可能是一位很务实的领袖。若是如此,那么或许日本将看到高市不会照本宣科地承袭安倍路线,而是“更新”安倍路线,理解安倍时代与高市时代在本质上不同。奈吉向记者分析,高市时代的特征是俄乌战争、专制国家(包括俄罗斯、朝鲜及中国)的协作、人工智慧、网路安全挑战,以及一位不可预测、非传统但可能致力于印太地区、日本与美国关系的美国总统。“她可能致力于确保台海关系维持稳定,并确保全球面对中国的政策不会由北京定义,而是由美国、日本及其他盟友来主导。”
日本民族主义兴起,极右政党“参政党”(Sanseito)在最近的选举中大胜,席位从1上升至15,带给老牌执政党自民党很大压力。
日本国际教养大学陈宥桦副教授则判断北京可能会先观望一阵子,甚至可能会给高市一点“压力测试”。他告诉BBC,因为“议员高市”也许会和“首相高市”有些微的不同,立场也许不变但作法会有弹性。譬如与盟友公民党谈判时,便允诺首相任内不会参拜靖国神社。选举时也没有表达对此事的强硬立场。
有分析便称,除却靖国神社,未来有关尖阁列岛(钓鱼岛)及台湾议题等等,中国都有可能持续要求高市内阁表态,高市早苗仍否在APEC与习近平会晤仍难确认。
据此,松田康博教授向记者分析称,高市早苗是知识分子出身,曾经是大学教授。对于靖国神社,高市可能会观察一下再行动。松田强调,过去许多人以为安倍经常参拜靖国神社,但“安倍是‘战略性不参拜’—-应该说,只有参拜过的人才可以选择战略性不参拜”。自第二次担任首相以来,他未有亲自参拜靖国神社。
松田康博说,“不去参拜就是一种筹码,高市或可学习安倍的外交艺术。”
国内挑战更巨
即便各界关注高市时代的区域地缘政治关系变化,许多分析仍强调高市要处理日本经济问题才是她内阁能持续的最重要课题。
譬如,松田康博教授说,现在日本人最需要的是新内阁针对通货膨胀等经济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陈宥桦也向BBC强调,就高市个人来说,她对于安保政策比较擅长,关注也较多,她的演说中往往都是以安保政策起头,然而,国内物价高涨却是大部分日本民众更关心的议题,高市在党魁选举中确实对此有所留意。但现阶段尚无法确切推断高市政策会是外交还是经济优先。
奈吉教授则强调,说到底,与美国的深化关系才是高市内阁执政的关键基础。他分析,若高市将继续深化与美国的关系,这意味着更多国防合作、更多科技合作、更多经济合作、在人工智慧及量子运算上的更多合作,这个溢出效应可以协助日本国内经济,才让高市早苗“有可持续且有意义”的首相任期。
无论如何,日本国内的经济通货膨胀及对美关税问题挑战甚钜,未来数月,高市如何稳固自民党与维新党的新结盟关系,在日本国会演说及APEC峰会上如何赢得国内外声誉,争取支持并回应在野党挑战,都将成为观察她执政前景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