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奇人周兴和》励志小说连载之八 ● 春江水暖鸭先知
寒冷的冬天终于就要过去。
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二年,即使在川北偏僻山中的小山村,也可以嗅到一丝春的气息了。
第一缕春风,来自遥远的安徽凤阳县小岗村。这一年,小岗村的农民吃够了大呼隆生产方式的苦头,他们实在活不下去了,20多户村民冒着坐牢的风险,在一盏煤油灯下秘密串通后,在一张纸上按上了密密麻麻几排手印。他们做出了一个胆大包天的决定:划分集体的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后,在当地领导装聋作哑默许之下,这股包产到户的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迅速在各地农村悄悄蔓延起来。
周兴和是个嗅觉极其敏锐的人。
不甘寂寞的他又蠢蠢欲动起来。
1974年初,由于他做草药、票证等小生意,又被“群专”组织没收了物品,在公社又被挂牌游街后,他这死心塌地“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坏分子”,更是在当地声名狼藉,连小生意也无法再做下去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一不做二不休,周兴和想了几天,他既没有抱石投河,也没有找人拼命,他怀揣几块钱,告别妻儿,一咬牙远走他乡了。走出家门,他睡车站,蹲屋檐,有时在外地打几天短工,有时在别处做点能挣钱的小生意,挣点钱后再偷偷回家给妻儿买点吃的用的。
“中山大队的那个周兴和,不安心在生产队劳动,长期在外当流窜犯!对这样屡教不改的人,早就该专他的政了!”公社革委会领导在大会上把周兴和作为反面教育典型,他们指使“群专组”的人,“这样的人,要把他抓回来,不行就送到公安局关起来!”
“那个周兴和,十四五岁就拖家养口的,也不容易。他不偷不抢,也没危害社会呀。”公社里有人动了恻隐之心,“把他抓回来关起,他家里大大小小几个娃儿要吃饭,都饿死了啷个整啰!”
“那就勒令他限期回来,交给生产队劳动管制,不准乱走乱动!”
到了1976年夏天,“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了,阶级斗争风声更是紧了起来。公社革委会通过各种手段,勒令周兴和回到了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