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市立剧院12年来与巴黎市政府合作,推动儿童课外戏剧活动,扎根艺术教育。旅法台湾剧场导演杨宜霖今年受邀在巴黎小学巡演作品「露纳」近30场,以歌舞、诗句等轻松方式介绍台湾,也带领孩童反思世界,大获好评。
旅法台湾导演暨演员杨宜霖执导的儿童剧「露纳」(LUNA)受巴黎市立剧院(Théâtre de la Ville)之邀,在巴黎各小学巡演近30场,用以音乐、歌舞、文学带领小朋友认识台湾、反思世界冲突。
杨宜霖接受中央社访问时表示,巴黎市立剧院儿童剧负责人看了杨宜霖另一出戏「我宁愿你不是月亮」后,便请她同样以月亮、诗歌、音乐为主题,「露纳」于焉而生。
「露纳」,是葡萄牙语的月亮,她以此名向恩师,也是巴黎市立剧院现任总监德马西莫塔(EmmanuelDemarcy-Mota)之父,名导德玛西(RichardDemarcy)致敬。
剧情设定为3年疫情后,一位小男孩和妹妹终于可以从巴黎直飞回台湾。他们遇到来地球出任务、准备带疫苗回月亮上进行医学研究的玉兔。航空公司让他搭便机回月球,故事就围绕在男孩与兔子的相遇而展开。观戏学生成了机上乘客,参与这趟沈浸式旅程。
小男孩灵感来自杨宜霖儿子,以孩子视角看台湾,同时传达自身对台湾的思念。例如剧中孩子写信描写外婆,以及她如茶园红土般浑厚的声音,就是结合儿子的情感和自己思乡的诗意描述。
透过戏剧,杨宜霖让法国小学生简单认识台湾,包括台湾为民主国家。有时戏后观众会对台湾、中国关系提问,杨宜霖会介绍台湾与中国的差异之一,就是台湾和法国一样拥有民主投票制度,中国则没有。
她也会借机告诉小朋友,法国的生活与台湾息息相关,因为手机、汽车的晶片大多都来自于台湾。
「露纳」在巴黎各市立小学巡演,是作为巴黎市立剧院与巴黎市政府合作的重要课外戏剧企画,已进行12年之久。除常态性戏剧工作坊外,该企画每年也邀请约5部作品,于每周二、周五到不同小学巡演。
杨宜霖长年作为演员参加,「露纳」是她在企画中执导的第二部戏。她告诉记者,企画具重要意义,「是最直接的戏剧教育扎根」。
然对剧场人而言,校园巡演颇具挑战。第一是场地受限,需大幅技术调整。第二,「校园是小孩的地盘,若表演不够好、不够诚恳,小孩子会完全不买单。」
提到令她印象深刻的反馈,杨宜霖表示,剧中兔子有一段非常政治性的独白,用诗意方式描述了俄乌、以阿等世界近年发生的冲突与战争,也告诉小男孩,月亮一直在看顾和保护著地球。
杨宜霖告诉记者,每到这段,虽会有小朋友开始躁动,但仍有一半小朋友会专注聆听,还有小朋友在剧后询问兔子是否能拯救巴勒斯坦。
杨宜霖表示,她喜欢在亲子剧中带入政治反思,如上一部剧的气候难民议题。「我不强求小朋友每个点都要马上懂。有时我的孩子听完后一知半解,但所有疑问都会在脑中发酵。几天后,生活中的一些连结会帮助他理解。这些引发的疑问能刺激孩子思考,自己发现的答案才是持久的知识。」
即使剧院知道,可能会有一半以上小朋友当下无法完全听懂这段政治独白,也尊重并支持导演意愿。许多老师也在戏后向团队致意,感谢愿意和孩子讨论政治议题。
驻法大使郝培芝也受邀到小学看戏,和小朋友并肩而坐,融入孩子。当导演介绍台湾大使在场时,现场一片热情骚动。郝培芝致词回应,并邀请小朋友造访台湾。戏后小朋友甚至录影向大使道别,郑重表示接受邀约,未来一定会去台湾。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