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8 7 月

乌志工携300毛孩撤离:我的家毁了 但不能抛下牠们

战火之中,受苦的不仅是人类,数万只流离失所的动物也亟待援助。俄军步步逼近乌东城镇,乌克兰动物志工彼得罗娃(Nataliia Petrova)携300多只动物收容所的犬猫,由战区撤离,辗转抵达基辅。在志工团体协助下,她为牠们找到了暂时安身之所,搭建了简易犬舍,为战火下的生命带来一丝慰藉。

自2024年春,俄军持续向顿内茨克州(Donetsk)战略重镇波克罗夫斯克(Pokrovsk,又称红军城)推进,邻近7公里的米尔诺格勒(Myrnohrad)也遭波及。彼得罗娃在当地经营一间动物收容所,照顾被弃养或患病的犬猫。随砲火日益迫近,她所居社区遭受至少6次空袭。「我的家已经被毁了」,她语带哽咽表示,尽管水电中断、生活条件恶化,她仍选择留下,与收容动物共存亡。

直至去年9月,当地一座肉食加工厂遭地对空飞弹摧毁,迫使彼得罗娃决定撤离。「我们靠著那家工厂才能维生,供给饲料。但当它被炸毁后,我们连最后的食物都没了。」

她与志工合力租下双层牲口运输车,两度往返将300多只犬猫送往基辅。「那是一段极其艰难的旅程。」她回忆,历时17小时,车内充满惊恐与不安的动物,车外则是砲声隆隆、无人机呼啸与爆炸频传。

●战火下的无声伤患

根据2023年初乌克兰社会学研究中心统计,全国共有510间动物收容所,收容约2万5000只狗与1万9000只猫。战争爆发后,志工人力需求大增6成,前线地区收容需求更是倍增,许多宠物因饲主撤离被迫留在原地。

「我们没有选择,除了救自己,也得救牠们。」彼得罗娃说,撤离当时,她将收容所内及周边遭遗弃的动物一并带走,「这是我们作为照顾者必须承担的责任。」

现年53岁的彼得罗娃,起初因救助一只在街头遭车撞的大狗而踏入动保行列,后成为市内收容所管理者。多年来,她亲自喂养、投药、照料每一只动物,了解每只狗的个性与故事。

「我把牠们逐一从另一个世界中拉回来,我给予牠们新的生命。」她说,「这里并没有平凡的狗,每一只狗都带著自己的问题。」

她能一一叫出牠们的名字:如脊椎受伤、腿部瘫痪的克丝莎(Ksiusha),双眼异色的索菲亚(Sofia),还有在撤离途中走失、最终奇迹般寻回的乌姆卡(Umka)。「我花了半年,终于在一段模糊影片中认出牠,才得以团聚。」

「我的父亲过世了,母亲过世了,丈夫也不在了,只有这些动物陪在我身边。」她感触地说:「是牠们让我继续活著,给我力量与精神支撑,是我存在的理由。」

●废弃马厩成临时家园

目前,他们暂居基辅西郊塔拉西夫希纳(Tarasivshchyna)一处废弃马厩,作为临时庇护所。297只狗、75只猫挤在简陋空间内,但马厩缺乏通风与分隔设施,许多狗只只能同笼而居,情况堪忧。

志工组织Brave to Rebuild自去年9月起,每周至少一次协助彼得罗娃搭建犬舍。他们利用回收木材与铁枝,在仓库旁空地建起4排、共77间木造犬舍。

项目负责人玛莉亚(Mariia)表示,Brave to Rebuild团队接受来自各地不同组织的重建请求,多数志工负责中小型修缮工程,包括拆除遭俄军击毁的建筑结构。她说,未来也将举办「清洁日」活动,进一步强化犬舍空间,「我们需要修补这些破洞,因为狗狗会咬墙面或木板。」

才25岁的维塔利(Vitaly),动工时一丝不苟、手脚俐落,因他自2022年10月乌军收复基辅地区后便加入行列。「那时很多房屋被炸烂,到处需要人手。我想靠双手让这片土地重新站起来。」即使去年被征召入伍,只要有假期,他仍选择回来参与志工行动。

「没有这些志工,我们(国家)撑不下去。」维塔利感慨地说,每人尽一份力,有人捐款,有人施工,有人搬运,「一起走是很重要,互助才能团结,唯有团结,才能创造出社会。」

●自由的味道

犬舍工程进入尾声,当动物们搬进新居时,现场气氛温馨。有些狗立即小便纾压,有的尿在彼得罗娃身上,让她哭笑不得。她解释,牠们被困太久,如今终于感受到自由与安全,才「放松解放」。

收容动物暂获安置,未来重建仍面临诸多挑战。收容所面临经费与人力双重短缺,饲料不足之际,彼得罗娃只能每天亲自熬煮糊食喂养动物。

「我已经53岁了,现在的工作量对我来说真的有点吃力,要煮食、要搬水,所有的事情都只有我一个人、靠这双手来做。」尽管如此,她仍怀抱愿景,希望未来能设置简单的兽医诊室,并打造可供动物洗澡与理毛的空间,提供更完整的照护。

然而,对她而言,最殷切的盼望依旧是:「我只希望战争能结束。」话音未落,她的眼泪悄然滑落。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