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2 8 月

捷克艺术家慕夏遗作 「斯拉夫史诗」系列阐述和平

善于描绘女性优雅线条而闻名的捷克国宝级艺术家慕夏,其巨作「斯拉夫史诗」被视为捷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瑰宝。专家认为,这系列作品并非是宣扬「泛斯拉夫主义」,而是展现慕夏对和平的深切追求,尤在俄乌战争后更具现实意义。

慕夏(Alphonse Mucha)已逝世86年,其作品在当今时代仍具高知名度与影响力。「斯拉夫史诗」(The Slav Epic)是慕夏晚年的代表作,它收藏于捷克南部城镇的摩拉维亚库伦洛夫城堡(MoravskýKrumlov Castle)。中央社记者实地走访这座偏远城堡,从布拉格往返约需10小时,揭开史诗巨作真迹风采。

推开城堡画廊大门,「斯拉夫史诗」印入眼帘,这20幅作品尺寸惊人,最大幅高度达6公尺、宽度8公尺,气势恢宏,观赏者站在面前显得渺小。

「斯拉夫史诗」是慕夏在1910至1928年间完成的画作,内容描绘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斯拉夫民族的起源、宗教发展与战争历程。

‧慕夏毕生梦想完成斯拉夫史诗 成捷克人精神遗产

摩拉维亚库伦洛夫城堡总监路德维克(Jiří Ludvík)接受中央社专访时分享,「虽然是慕夏以海报作品闻名,但这套画作才是他最重要的创作。」斯拉夫史诗是慕夏毕生的梦想,是融合色彩、构图与系统的创新大作,慕夏也借此建立斯拉夫民族的思想体系。

「斯拉夫史诗」的创作背景可追溯至19世纪下半叶。当时斯拉夫人处于奥匈帝国与俄国沙皇的统治之下,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民族复兴的艺文创作大量出现。以描绘女性优雅线条闻名的慕夏,身处于此时代背景下,将创作重心转向更宏大的理想,并在波希米亚一座城堡的大厅完成这些巨作,画中人物多取材自当地居民。

路德维克也阐释「斯拉夫史诗」的寓意。他认为,「斯拉夫史诗」的核心概念并非是「泛斯拉夫主义」,这个理念在当今已失去意义,尤其在发生俄乌战争后。

路德维克指出,慕夏不喜欢俄罗斯,他曾批评俄国沙皇以压迫形式,让其他斯拉夫民族臣服,而非他们自愿团结。慕夏也曾作画来批评共产主义。慕夏的画作反映民族视角,「它展现了百年前我们如何看待历史,也提醒我们重新思考如何面对过去。对捷克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

路德维克特别提及令他最感动的一幅画作,描绘15世纪捷克思想家杰尔齐茨基(Jan Chelčický)对胡斯战场上的尸体布道,刻画慕夏的反战思想。「以恶制恶只会带来更多恶。只有和平主义与宽容,才能让世界和平。」

而史诗的最后一幅「斯拉夫民族的未来」,则以黑格尔式的历史观阐释:「过去属于罗马民族,如今属于日耳曼民族,而未来将属于斯拉夫民族。」画中暗色背景象征斯拉夫人曾历经的苦难历史,亮色前景象征斯拉夫民族走向光明。

斯拉夫史诗曾遭封存 现精心保存控制温湿度

路德维克分享,慕夏早期旅居法国和美国,回国后为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工作,但因从外国归来,当地艺术家视他为「外来者」。他曾承接设计国家纸币与邮票的任务,也因而招来不满。

二战时,纳粹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身为捷克人的慕夏感到愤怒。二战后,共产党掌权,对慕夏富有身分抱持反感。「斯拉夫史诗」一度被军方封存起来,后来转移至摩拉维亚库伦洛夫城堡,由当地民众修复并展出。

保存「斯拉夫史诗」并不容易,需精密控制温度与湿度,城堡为此特别建置专业设备与保存设施。路德维克说:「这些设备消耗大量能源。且有的旅客不晓得,夏天时看到暖气打开,还主动把它关掉,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困扰。」

布拉格市府曾承诺建造永久画廊收藏「斯拉夫史诗」,但至今仍未落实,目前画作仍收藏于摩拉维亚库伦洛夫城堡,每年吸引捷克与外国旅客慕名而来。

虽然慕夏在台湾广为人知,但「斯拉夫史诗」鲜少被提及。路德维克表示,欢迎台湾旅客造访捷克时,前往摩拉维亚欣赏这组巨作。此地亦是维也纳与布拉格之间的理想中途站,值得专程来观赏。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