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7 10 月

要送两大礼,往昔“日不落”帝国向习跪下

英国对中国是不是太软弱了?《经济学人》10月14日指出,近期两名被控替中国从事间谍活动的英国公民获撤告,原因是政府无法在法律上将中国定义为“敌国”;同时,北京正计划在伦敦金融区兴建欧洲最大的大使馆,英国政府仍在权衡是否批准。首相施凯尔因此被批“红色俗辣”(Red softy),保守党与舆论指责他为了经贸利益刻意淡化中国威胁、出卖国家安全。国防参谋长虽呼吁“继续对话”,但若伦敦否决大使馆案,英中关系恐将急冻。

从鸦片赔款到中国建馆:英国陷入“新时代屈辱”?

1844年的《经济学人》记录了一段“帝国荣光”:一列载满9.5吨白银的特别列车驶入伦敦。那是大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支付给英国的赔款,这笔“战利品”最终被送往伦敦东区的皇家铸币厂。180多年后,历史的场景倒转,中国如今打算在同一块土地、这座曾象征侵略战争胜利的皇家铸币厂旧址,兴建一座占地2万平方米、号称欧洲最大的中国大使馆。

这场“大使馆风波”始于2018年,中国政府当时以5.5英亩的规模买下皇家铸币厂园区(Royal Mint Court),原本打算整合驻英机构、集中办公。计划一出,当地居民强烈反对,地方议会在2022年驳回建照,但事情并未结束。去年10月,时任住房大臣、现任副首相芮纳(Angela Rayner)接手此案,据传是应中方要求。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25397163384-2\”);});

英相施凯尔(Keir Starmer)去年11月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话时,亲口表示:“您在通话中提过中国驻伦敦大使馆的申请,我们已介入审查。”这番话引发政坛哗然。保守党批评他对北京“绥靖”,怀疑政府准备为中国开绿灯,并警告该大使馆构成严重安全威胁。

反对者指出,大使馆设计图上部分房间用途被涂黑,园区下方更铺设著伦敦金融区的重要光纤电缆,恐成国安漏洞。不过,英国国安机构认为这些风险可控,甚至主张集中外交据点,反而能让安全部门更容易监控中国人员活动。

要送两大礼,往昔“日不落”帝国向习跪下

2024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里约热内卢会见英国首相施凯尔。(翻摄施凯尔脸书)目录

英国政府原本预计10月21日前做出批准或否决决定,但北京迟迟不批准英国驻中使馆重建案,使这场外交博弈更加尴尬。如今,伦敦正面临一道象征性的难题:当年那个战败缴银的国度,如今准备在原地插上五星旗。

间谍案崩盘:英政府拒称中国为“敌国”

《经济学人》指出,就在“大使馆风波”持续延烧之际,英国一场涉及中国间谍活动的审判,因程序错误而宣告失败。两起事件前后交织,让外界质疑施凯尔政府是否对北京过于宽容。

9月15日,英国皇家检控署(CPS)突然撤销对两名涉嫌替中国从事间谍活动的英国公民的指控。被告是国会研究员凯希(Chris Cash)与在中国任教的贝瑞(Chris Berry),两人被控多年来向中方提供至少34份“具政治敏感性”的报告。这起原被视为对中国间谍行动的重大警示,如今却草草收场。 

CPS表示,撤告原因在于现行《官方机密法令》(Official Secrets Act,1911年制定)仅适用于“敌国”,而中国在法律上未被视为敌对国家。这部老法虽已被《国家安全法》取代,但案发时新法尚未生效。更麻烦的是,一起与俄罗斯相关的间谍案刚刚确立新判例,要求检方必须证明该国在犯罪时即对英国国安构成威胁,方可构成“敌国”。

检方表示,他们曾试图传唤政府证人,证明中国对英国构成安全威胁,但最终无人愿意在法庭上承认。历届政府一向避免使用“敌人”这个字,2023年的官方报告甚至称中国为“划时代的重大挑战”。

然而,情报首长们早已表态:军情六处(MI6)与政府通讯总部(GCHQ)都将中国列为首要工作重点,军情五处(MI5)局长麦卡勒姆(Ken McCallum)更指出,中国正展开“规模惊人的长期攻势”,已有超过两万名英国人被中方特工接触。在政府今夏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也明确指出,中国对英国间谍行动、政治干预与经济渗透都在加剧。

为经济牺牲国安?施凯尔遭批“红色俗辣”

间谍案撤告后,保守党迅速发动攻势,指控首相施凯尔(Keir Starmer)是亲共的“红色俗辣”(Red softy)。党魁巴登诺克(Kemi Badenoch)在10月12日致信首相,批评政府“软弱无能,无法在国安关键议题上对抗中国”,并要求施凯尔“说清楚”国安顾问鲍威尔在间谍案中的角色。她与多位保守党前座议员、自由民主党,甚至美国总统川普也加入施压,呼吁政府否决中国大使馆计划。

教育大臣菲利普森(Bridget Phillipson)10月13日回应,坚称政府与国安顾问鲍威尔(Jonathan Powell)未介入案件,但问题在于这种“放任政策”,让撤告被视为一场自我阉割的败仗,也让英国在对中立场上更显摇摆。外界因此怀疑,检方之所以举证失败,根本是因为政府拒绝“说出真相”。

《经济学人》引述一位研究英中关系专家的说法,认为这种回避态度反映了历届政府的“发展中国家心态”——为了贸易、投资和经济成长,宁愿牺牲国家安全。前首相苏纳克(Rishi Sunak)曾明确宣示“如果英国在对中政策的各项利益之间出现冲突,国家安全永远优先”,而如今工党政府似乎又将重心转回经济。

分析人士指出,英国与欧陆的对中态度产生了落差。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研究员巴金(Noah Barkin)观察到,柏林、巴黎、布鲁塞尔近来对中国的态度愈发强硬,唯独伦敦依旧温和。英国似乎在寻找一个“不那么鹰派”的外交定位,企图在美国与欧盟之间划出“中间路线”。然而,今年的“对华政策审视”(China Audit)报告指出,政府在对中方针上“既混乱又过于软弱”。

英中将走向合作还是分歧?

《经济学人》指出,经济困境是导致英国态度软化的原因之一。中国是英国第五大贸易伙伴,占总贸易额约5.5%,远低于美国(17.7%)与欧盟(45.7%)。面对经济疲弱,施凯尔政府寄望改善对中关系以吸引资金。今年1月,财政大臣里夫斯(Rachel Reeves)访中,仅带回6亿英镑投资协议,成果乏善可陈。

然而,中英之间因经济利益时常产生分歧。2022年,英国政府以国安为由,阻止中国企业收购荷兰芯片商Nexperia,该企业是英国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近日,荷兰政府接管该公司,引发北京抗议。《经济学人》预测,下一场争议将是中国计划在苏格兰兴建风力涡轮机工厂,可能再次引爆“中国渗透”疑虑。

尽管摩擦不断,外交官仍主张与中国维持合作。英方认为,气候变迁、公共卫生与AI安全等领域若缺少北京参与,全球协议难以推进。前首相苏纳克曾邀中国出席布莱切利AI安全峰会,现任政府延续这路线,希望在AI与生物武器等高风险技术上与中国建立共识。 

牛津大学“中国政策实验室”指出,中英学者在AI安全研究上的合作已见成效,中国AI体系也在模仿英国做法。英国《国家安全战略》则警告,最大风险来自“误解与沟通不良”。4月,国防参谋长拉达金(Tony Radakin)十年来首度访中,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的演讲中呼吁:“唯有不断对话,我们才能理解彼此。”但若中国在皇家铸币厂旧址建使馆的计划最终泡汤,这扇对话之门恐怕也将关上。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