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认怂了?川习会上,习表现引猜测
近日,美国总统川普与中共党魁习近平在韩国釜山举行了时隔六年的首次面对面会晤。这次峰会出乎意料的简短仓促,且以中方在多项核心议题上罕见地全盘接受而告终。会晤中,习近平的反常姿态,以及敏感的台湾问题完全缺席,引发了外界对中共内部权力变动、对美战略的重大调整,乃至领导人健康状况的诸多猜测。美国常识学者方伟、中国问题专家章天亮、旅美时事评论员唐靖远和香港作家陶杰四位专家,深度剖析了此次“川习会”的异常信号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一、“川习会”规格与习近平异常表现专家们普遍认为,“川习会”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常,直接反映了中美双方权力地位的微妙变化,以及中方在谈判中的弱势地位。1. 临时“抽空”的会晤:压缩了时间唐靖远在《远见快评》节目中分析,会晤地点选在川普登机返美前的釜山,而非APEC正式会场,暗示这次会晤更像是川普临行前的“抽空”安排,规格低于正式的“场边会谈”。原计划三至四小时的会谈,最终被压缩至约90分钟,实质性交流仅约45分钟。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25397163384-2\");});方伟在《方伟时间》节目中指出,元首级会谈如此仓促收场,且会后未发表联合公报或举行记者会,凸显了会谈的非正式性与中方的急迫感。2. 习近平“异常”?全程读稿与拘谨多位专家观察到,习近平在会晤中的表现与其一贯的强硬形象大相径庭。方伟描述他“神情木然”,“心不在焉”,几乎不与川普对视,缺乏应有的互动意愿。章天亮在《天亮时分》节目中分析,习近平几乎全程照稿宣读,这种过度依赖讲稿的姿态,被解读为可能与记忆力衰退或精力分散有关。在《方菲时间》节目中,陶杰则用“拘谨、紧张甚至有点僵化”来形容习的肢体语言,认为这显示了其内心压力或对川普不可预测性缺乏应对经验,体现出气场上的明显弱势。二、经贸谈判结果: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