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足踝专科名医朱家宏医师
「医生,我脚会麻,是不是血路不通?」足踝专科名医朱家宏医师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他总是微笑以对。因为在现代医学中,根本没有「血路不通」这个病名。真正让脚产生麻痺感的原因,大致分为两大类:血管障碍与神经障碍。
朱家宏在他的著作《自己的脚痛自己救》中提到,许多患者误以为只是「循环差」,却不知道背后可能潜藏糖尿病神经病变、脊椎压迫,甚至跗管症候群这类不易诊断的足踝疾病。一旦拖延治疗,轻则疼痛麻痺,重则组织坏死,甚至截肢。
血管问题不只「循环差」,严重可能演变成「脚中风」
最常见的血管障碍就是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当血糖控制不佳,末梢血液供应不足,就像沙漠缺水一样,容易让脚部产生麻感。进一步还会导致动脉硬化,让脂肪、钙质堆积在血管内壁,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脚部溃疡与坏死。
动脉硬化造成的「脚中风」也不容忽视。虽然发生率不高,但当下肢动脉突然阻塞,若无法在黄金八小时内处理,后果可能是永久性的组织坏死与截肢风险。
静脉栓塞则是久坐、久站者要特别留意的问题。例如常见的「经济舱症候群」,因长时间压迫造成深层静脉血栓,轻则脚肿胀,重则血栓流向肺部造成致命肺栓塞。这类症状以胀感为主,较少有典型的麻痺感,但仍常被误认为单纯脚麻而延误治疗。
神经问题才是脚麻的主因,关键在于位置与感觉
相较于血管,神经问题更常是脚麻的根源。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与周边两类:
中枢神经系统
来自脊椎的压迫,常见如椎间盘突出与椎管狭窄。前者会压迫单侧神经根,产生放射性带状麻感,伴随背痛,有时病人能清楚指出哪条神经受压。后者则常出现在走路或站立一段时间后,出现整只腿的麻与无力,坐下来会立即缓解。
周边神经系统
糖尿病造成的神经病变会让脚部出现弥漫式麻痛,尤其在脚趾、脚背、脚盘位置更明显。这类病变通常难以根治,只能借由血糖控制与定期追踪稳定病情。
另一种常被忽略的是跗管症候群。这是足踝专科才熟悉的病症,症状类似足底筋膜炎或跖痛,容易被误诊。
朱家宏分享,一位美国病患为脚痛求医,被误诊为足底筋膜炎,连打多次类固醇仍无效。辗转十个月后,才被确诊为跗管症候群,手术处理后才真正改善。这类病例在医疗资源丰富的美国都难以正确诊断,更遑论普遍对足踝解剖认识不深的台湾。
脚麻该怎么分辨?三件事一定要记得
朱家宏指出,脚麻虽然是常见症状,但若能仔细观察发生时间、感觉类型与麻的位置,就能大幅提升诊断效率。
一、什么时候麻?
★活动时麻、休息缓解:血管问题机率高,尤其是动脉阻塞。
★站久麻、坐下改善:常见于椎管狭窄。
★不分时间、持续麻、甚至有灼热刺痛感: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或跗管症候群。
二、哪里麻?
★整条腿、连背都酸麻:多为脊椎神经压迫,像椎间盘突出。
★脚底、脚盘内侧麻,其他部位正常:高度怀疑跗管症候群。
★脚趾、脚背、脚外围愈麻愈明显:典型糖尿病神经病变,麻感呈散状扩散。
三、怎么个麻法?
★有如针刺、灼热、触电感:偏向神经压迫,特别是跗管。
★胀麻、沉重、无力:需警觉动脉或静脉循环不良。
★一敲某部位就麻痛:如敲击内踝下方出现电流感,很可能是胫神经受压的跗管症候群。
症状愈具体,诊断愈精准
「血路不通」不是诊断用语,而是一种主观感受。朱家宏提醒,患者若能清楚描述症状,说出「哪里麻、怎么麻、什么时候麻」,将大幅提高诊断效率。他指出,许多脚麻病人从内科、骨科、复健科、中医流浪多年,始终找不到真正病因。症状被模糊的语言包装,例如「酸酸麻麻」、「有点沉」、「走久会怪怪的」,对医师来说无法提供有效判断。
「有些神经障碍是可以手术处理的,例如跗管症候群,若能早期诊断,甚至不需动刀即可改善。」朱家宏强调,及早了解病因、说对语言,比吃对药更重要。你以为的「血路不通」,其实可能是神经卡住。与其反复忍受,不如学会辨识、早点处理,才不让一双脚拖垮整个人。
本文节录:【自己的脚痛自己救】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