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报导,受国内及贸易压力影响,中国官方15日公布的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等指标,不是增幅创今年新低就是持续下滑,引发外界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
中国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7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售价。一、二、三线城市新房平均分别较6月下滑0.2%至0.4%。若与去年同期相较,一线城市新房售价则下跌1.1%,是2023年12月以来连续20个月下跌。报导直指,这削弱了人们对中国房市快速反弹的期望。
报导并形容,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4年放缓之际,上述「令人沮丧」的数据,加上美国总统川普(Donald Trump)发动的美中关税战影响,一同拖累了中国经济。
除了房市,中国7月份消费和工业增加值表现也不理想。中国国家统计局同一天公布的数据显示,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年增3.7%,较6月大减1.1个百分点;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也仅年增5.7%,也较6月大减1.1个百分点,更创下今年来新低。
在上述情况下,由习近平领导的中国政府正努力因应通货紧缩,以及工业产能过剩日益扩大的威胁。而官方稍早公布的数据则指出,中国7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与去年同期持平,但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却较去年同期大减3.6%。
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中国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张裕涵(Yuhan Zhang,译音)对此表示,中国消费态势进入年中正在减弱,这是长假过后需求放缓、收入成长放缓和消费者信心低迷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野村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陆挺认为,房市疲软是中国通缩压力的罪魁祸首,至于官方近来提倡的「反内卷」,可能无法单独成功地提振经济。
报导指出,房市是中国经济活动和家庭财富的重要来源,但事实证明,中国当局为恢复房市信心所作出的诸如降低贷款利率、将闲置房屋辟为保障性住房、取消限购的措施等努力,并未奏效,多项房市相关指标都出现明显下滑。
相形之下,张裕涵直指,尽管上述指标普遍放缓,但一些制造业领域仍在快速扩张,尤其是汽车、铁路、造船、航太和其他运输设备产业更是如此,代表受政策支持的高科技和战略性产业,也就是中国决策者口中的「优质生产力」相关行业,仍在吸引大量资本。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中国经济专家黄子春
认为,展望未来,中国今年剩余时间内经济复苏的可能性不大,理由是中国商品直接输美及转口输美都面临高关税,中国的出口成长可能仍将面临压力。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