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网报道,嵩山少林寺原住持释永信,因涉嫌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已被河南省新乡市人民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
这说明已经石实锤!之前传闻满天飞,又是被带走调查,又是各种辟谣,可能某些人还存有那么一丝丝侥幸说他是不是被冤枉的。现在检察院正式批捕,那就是板上钉钉了,剩下的就是起诉、审理、判刑,你看他涉及的这些罪名,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受贿,全是跟钱有关的。
很多人说,释永信是个商业奇才,把一个濒临倒闭的破庙,打造成了全球知名的商业帝国,这话初听起来好像有些道理,但转念细想又太可笑了!说这话的人,真的是一点都不懂。
释永信的成功,是他自己的本事吗?破局的关键点在哪?在1982年,李连杰那部《少林寺》火爆全球!在那个一毛钱票价的年代,创造了1.6亿的票房神话,紧接着,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被拍成一部部电视剧,“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观念深入人心,泼天的富贵就这么砸了下来,游客从每年几万人暴增到两百多万,是时代和文化给了少林寺这张王牌,释永信只是那个最会打牌的人,但他是怎么打的呢?他把少林寺这个公共IP,一步步变成了自己的私人提款机。
左手念经,右手算账的“佛门CEO”
我们今天就来深入地扒一下,这位被称为“穿袈裟的CEO”到底打造了多大的商业版图。
1981年,16岁的释永信来到少林寺时,全寺只有9个和尚,守着28亩地勉强度日,但自从他1987年实际掌权,特别是1999年正式当上方丈后,少林寺就走上了一条“公司化”的狂飙之路。

早在1998年,他就成立了“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是中国佛教界头一个商业公司。
2008年,他又创办了核心资本平台——“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这个公司的股权结构,就给他自己埋了个天大的雷,很长一段时间里,释永信个人以“代持”名义,掌握了这家公司80%的股份,而少林寺本身只占10%。你明白吗?这意味着,这个庞大商业帝国的绝大部分收益,理论上可以合法地流进他个人腰包。

有了这个资本平台,释永信的商业帝国迅速扩张,我们一起来算算账:
地产大鳄:
2015年,砸下17.6亿人民币,在澳大利亚买下1248公顷土地,要建分寺、酒店、高尔夫球场。
2022年,又以4.52亿元的价格,拿下郑州东站附近的黄金地块,准备建五星级酒店和文创园,你见过哪个和尚是这么“修行”的?这比很多开发商还凶猛。
IP狂人:少林寺在全球范围内注册了超过700个商标,从“少林牌火腿肠”到功夫鞋,从文创产品到网络游戏,只要你想用“少林”这两个字,就得给他交钱。影视授权,按销售额3%到5%抽成;登封大大小小的武校,只要跟少林沾边,都得交授权费。他甚至因为《倚天屠龙记》用了“少林寺”三个字而起诉,搞得后来很多影视剧只能把少林寺改成“僧人派”、“金顶灵鹫寺”。你说这可笑不可笑?靠着影视剧出的名,反过来把人家给告了。
文旅巨头:少林寺每年游客量达到400万人次,门票80一张,再加上各种套票,光门票年收入就超过3个亿,武僧团每年在全球巡演超过200场,每场收入从最初的10万美元涨到近年的50万美元,这哪是弘扬佛法,这分明是国际演艺公司。
电商网红:2008年就开了淘宝店“少林欢喜地”,2020年年销售额就达到了2300万,2021年入驻抖音,半年粉丝破千万,直播带货首秀就超过500万。
这么一盘算,少林寺早就不是什么青灯古佛的清净地,而是一个横跨地产、文旅、IP授权、电商、教育的庞大商业帝国,年收入轻松超过10亿,而释永信,就是这个帝国的“土皇帝”。
猖狂十年,他凭什么屹立不倒?
现在问题来了,这么一个油光满面、满身铜臭的“CEO”,关于他私生活混乱、侵占资产的举报,早在十年前就满天飞了。
2015年,一个自称“释正义”的人(后来证实是他的弟子释延鲁),就实名举报他有双重户口、与多名女性有不正当关系、育有私生女、侵占寺产。当时的举报材料,详细到有公安笔录、有转账记录,证据不可谓不详实。
可结果呢?查了快两年,2017年公布结论:举报内容“查无实据”或“证据不足”,除了一个双重户口被注销外,释永信毫发无伤,继续当他的方丈,继续当他的“佛门CEO”。
当年他为什么能够全身而退啊?这背后的问题,才不是一般的大。

首先,他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一整条利益链的关键节点。你想想,少林寺的旅游收入,养活了半个县城,他要是倒了,多少人的饭碗要跟着砸了?
其次,法律和监管存在巨大的灰色地带。在2017年《民法总则》出台前,中国的寺庙在法律上不具备法人资格,这意味着什么?银行账户理论上都不该有。那香火钱、门票钱捐给了谁?绝大多数直接进了方丈或者实际控制人的个人腰包,账本他说有就有,说没就没有,税务、审计全是糊涂账。这就是为什么释永信能玩转18家公司,能以“代持”的名义掌控80%股份的根源。在这种制度真空下,他就是土皇帝。
再者,男女关系、私生活混乱,这在法律上根本构不成致命打击。有人说他还有私生子呢,是不是犯法?我可以告诉你,这也不犯法,这违背的是道德和佛教戒律,法律是法律,道德是道德,戒律是戒律,你得分开来看,只要他一口咬定不承认,宗教协会都拿他没办法,你说去做DNA?在中国,一个人只有在刑事立案后,确有必要才能做DNA比对,你都没立案,谁敢给他做?做出来也属于非法证据。
所以你看,2015年那次,虽然闹得满城风雨,但从经济上,可以说他是在规则的灰色地带反复横跳;从私生活上,又够不着法律的边。加上那张巨大的利益保护网,他能全身而退,也就不奇怪了。
保持内心光明,追求真善美
释永信之所以备受争议,是因为他的功过是非都非常惹眼。他年纪轻轻便负责寺院事务,抓住市场化、商业化的时代浪潮,将电影《少林寺》和小说作品中的文化IP少林寺打造成横跨文化、餐饮、药品、服饰的商业帝国。经过他的努力,昔日破败不堪、荒草丛生、人烟稀少的少林寺焕然一新,既吸引天下游客,大幅增加寺庙收入,带动少林寺所在的河南省登封市经济发展,又让少林文化走向世界。
但与此同时,释永信毕竟是佛门中的僧人,少林寺毕竟是佛门净地。佛门十分注重消除欲望、保持虔诚和自性清净,是有对僧人修行要求的清规戒律,既不同于寻常意义上的商品买卖,又区别于世俗意义上的物欲横流、利益算计、勾心斗角。遗憾的是,恰恰是为困于世俗名利的芸芸众生提供精神慰藉,原本应该最能保持自性清净的释永信及其执掌的少林寺,反而误入歧途,陷入金钱、欲望、权谋的泥潭。

释永信卷入巨大而又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之中,相信他会有不得已之处,但人终究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释永信能把少林寺打造成商业帝国,能在2015年沸沸扬扬的举报风波中屹立不倒,足以说明他不是懵懂无知、软弱可欺的小白,而是有着超出常人的精明、手腕和非同寻常的影响力。释永信是个复杂的人,他的功过是非具有两面性,虽不可一概而论,但他终究还是辜负世人对佛教和僧人的期望。
然而释永信的问题恐怕不止是陷入金钱、欲望、权谋的泥潭那么简单。少林寺管理处的通报称他“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估计性质更为严重。
这说明在佛门、宗教的外衣掩护下,释永信乃至少林寺的问题长期不被世人所知。
但其实无论什么人、什么组织,无论有看似多么美好、圣洁、公益的理念作为旗帜,都应该保持公开、透明,都应该在阳光下接受公众的刚性监督。
否则,一旦监督缺位,越是卷入金钱、利益的博弈,越是容易迷失自我,越是容易藏污纳垢。假若当初有及时而有效的刚性监督,释永信、少林寺或许不至于沦落至此。
释永信的栽倒在某种程度上是对2015年举报风波的一次姗姗来迟的回应。为何在2015年引起舆论那么大关注的背景下他能屹立不倒?
放在更大背景来看,释永信的问题只不过是佛教徒、宗教人士经常面临的问题。为了给世人答疑解惑,为了给迷茫、焦虑的芸芸众生提供慰藉,宗教早在人类诞生之初便应运而生。
宗教人士、祭司阶层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的脱离衣食生产的群体。在漫长的历史中,无论东西方,宗教组织占有大量土地和金钱的现象屡见不鲜。
从本质上来说,宗教人士、宗教组织之所以能赚得盆满钵满,其实是因为他们充当广大信徒和神的中介或代理人,是他们以神的名义来获取广大信徒的供奉。
毫无疑问,宗教人士、宗教组织有不容忽视的社会作用,既可以抚慰众生,给世人提供精神寄托,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扮演教育、慈善、促进社会团结的角色。
然而一个最重要的真相是,宗教人士是有着七情六欲的人,宗教组织只是信徒和神之间的中介组织,既不能妖魔化,又不能神化。
正如西方宗教改革运动所揭示的朴素道理,信徒和神之间的沟通交流既可以借助宗教人士、宗教组织,又可以摆脱束缚,直接与神对话。
中介当然是有用的,但没必要迷信中介,没必要把中介神化。

从美好社会的理想来说,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信仰应该是在正视现实中的人性既存在光明面向又存在幽暗面向的同时努力追求真善美。
那些能起到正面作用的宗教人士、宗教组织对于促进真善美是有益的,但相比于把希望寄托在具体的人和组织身上,保持内心的光明才是最重要事情。
除此之外,无论什么人、什么组织,都应该在阳光下接受公众的刚性监督,否则将永远走不出迷失自我、理想破灭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