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國周刊《快報》網站周四(7月17日)登出專欄作者Cécile Maisonneuve的文章指出,歐盟與中國的關係正陷入危機,這對歐洲的工業主權構成威脅。這篇專文認為,一周後舉行的歐中峰會,註定失敗!
中歐峰會註定失敗
這篇文章以7月24日的中歐峰會註定將成為一次失敗的會議作為破題。指出當歐洲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川普政策的波動及其跨大西洋影響時,一個同樣重要的戰略現實正在浮現:中歐關係正陷入危機。這一問題至關重要,因為儘管美國的不可預測性影響歐洲的短期和中期增長,但中國問題卻觸及歐洲工業主權的根基。當北京控制著全球70%的關鍵材料生產時,如何實現可持續的能源自主?在依賴中國清潔技術供應鏈的情況下,如何實現主權脫碳?
歐洲對中國的技術依賴
文章援引蒙田研究所在其關於歐洲對中國清潔技術的戰略依賴的最新報告中,對歐洲在技術上對中國的從屬關係做出了無情的評估。一些數據:歐盟進口的97%太陽能板來自中國,43.8%的電動汽車電池也來自中國。
中國的經濟困境
文章續指,7月底的峰會凸顯了這些矛盾。一方面,歐盟被其氣候雄心和工業主權需求所逼迫。另一方面,中國正陷入經濟困境,其大規模的產能過剩——10.65億噸鋼鐵、861吉瓦太陽能產能——威脅淹沒全球市場,同時作為地緣政治的槓桿。歐洲對中國電動汽車(37.6%)徵收關稅的防禦措施,完美地展現了這一戰略困境。這些措施對保護新興的歐洲工業至關重要,但相對於一個系統性地在過去二十年建立其主導地位的對手來說,這些措施來得太晚。然而,這些措施可能會引發中國對稀土出口的報復,使歐洲陷入保護工業與供應安全之間的兩難困境。
中國經濟模式的崩潰增加了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的維度。持續的通貨緊縮、房地產行業的巨額債務以及產能過剩的惡性循環,揭示了一個走投無路的政權,被迫通過出口其內部失衡來維持其合法性。這種經濟困境使每一次貿易談判都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生存問題。
德國的清醒認識與戰略選擇
文章注意到,在這種爆炸性局勢中,德國掌握著歐洲方程的關鍵。柏林面臨著一個歷史性抉擇:在與中國的即時經濟利益(2460億歐元的貿易額,大眾汽車40%的收入)與其長期戰略安全之間做出選擇。德國總理弗里德里希·梅茨關於\”去風險化\”和\”貿易互惠\”的近期聲明反映了這一根本性的緊張關係。矛盾的是,川普公開的不可預測性提供了比中國的不透明性更高的戰略可預見性。儘管美國的關稅較高,但仍是可談判且暫時性的。相反,中國的發展軌跡引發了一個根本性的疑問:一個其政治生存依賴於一個正在崩潰的經濟模式的政權將走向何方?
文章也提及,德國已經做出了選擇:在跨大西洋聯盟能夠滿足烏克蘭的軍事需求,並不再受到美國在這一問題上的要挾之前,維持這一聯盟。憑藉其投資能力,德國需要四到五年時間來實現這一目標。這一戰略反映了對實力對比的清醒認識。
中歐峰會2023年12月7-8日在北京召開,歐盟將把如何去風險,如何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作為重要的議題。 © 網路照片
構建智慧的實力對比
因此,現在需要構建一個智慧的實力對比。一個歐洲需要學習中國幾十年來所實踐的:精明地選擇市場。歐洲可以從中國的工業體系中學到很多,例如在電池領域。首先,我們應將進入歐洲市場與本地化內容、技術轉讓以及在培訓和知識產權領域的合作掛鉤。
一個德語詞完美地定義了這一戰略:「現實政治」。即誠如這篇文章的總結所稱,德國「實用主義」(Realpolitik)——正成為歐洲應對複雜地緣經濟新常態的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