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務部近日將電動車電池相關技術,列入出口管控的清單之中,意謂將來相關技術向海外移轉時,必須事先獲得北京的許可,除了鞏固中國在電動車產業的主導地位,還可能藉此追蹤技術流向,掌握全球相關發展趨勢。
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中國商務部在15日宣布,會同科技部就「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進行調整,將用於製造電動車所用的電池,以及對關鍵原料鋰金屬的加工技術納入該清單之中,使未來無論是透過貿易、投資或是技術合作等方式,向海外進行技術移轉時,都必須先行取得北京當局所發放的許可證, 顯示中國政府有意緊握相關技術,維持在產業中的優勢。
報道指出,這項管制措施與今年4月,因應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發動關稅戰之後,針對7種中重稀土金屬與磁鐵所祭出的管制雷同,都是利用中國在全球市場已取得主導或是獨佔地位的原料或技術,作為將來與外界進行談判的有力籌碼。
目前中國在全球電動車市場之中,已逐漸取得領先地位,一部份的原因就在於建立了從原料加工到電池製造的完整供應鏈,使其得以產制高性能且低成本的電池產品。 根據韓國市調機構SNE Research統計,目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電池,在全球市場的佔有率至少已達到67%,具有高度主導地位。
其中,位於福建省的「寧德時代」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電池供應商,也是特斯拉(Tesla)的主要供應商,除了已在德國、匈牙利建立產線,並且計劃與歐洲汽車大廠斯特蘭蒂斯集團(Stellantis)在西班牙合作建廠之外,也打算向美國汽車大廠福特(Ford)進行授權,使該集團能夠在密歇根州正在新建中的電池工廠, 使用寧德時代的技術進行生產,對於中國商務部最新的技術管控,福特汽車發言人強調既有的合作計劃不會受到影響。
分析師認為,由於北京並未公布實行細節,因此這一波管控真正的影響目前仍難評估,因為限制似乎僅針對上游的工藝技術,並非電池零件與模組的製造,因此寧德時代在德國、匈牙利產線僅聚焦在電池與模組的生產,且不會在歐洲地區運用到受限制的生產流程,因此短期內的影響可能較為有限,但長期的效果目前不易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