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正解局》公眾號報道,日本是這個長假出境游的熱門目的地。到了日本,很多人都要品嘗下特產:抹茶。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現在日本賣的不少抹茶,其實都來自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貴州銅仁江口縣。沒錯,就是那座山和茶一樣多的黔東南小城。
就連以抹茶文化聞名於世的京都宇治,不少茶品的原料產地標籤背後,也印上了「貴州銅仁江口縣」的字樣。有網友調侃,這就像「把辣椒醬賣到了四川,把熱乾麵端去了武漢」。
「日本專屬」到「貴州製造」,銅仁江口縣用不到十年的時間,完成了這場漂亮的翻身仗。
2024年,江口縣抹茶產量達1300噸,產值超過3億元(人民幣,下同)。一個曾經藏在深山無人識的小縣城,為何能將這個看似不起眼的產業做到如此規模?這裡又是怎樣一步步讓「貴州抹茶」成為國際市場上備受認可的品牌?
這背後,既有「老天爺賞飯吃」的功勞,也離不開江口人拚命「外卷」的幹勁。你無意間吃到的一口抹茶蛋糕、喝到的一杯抹茶拿鐵,可能就來自貴州大山深處的銅仁江口縣。
央視財經曾這樣報道,在2024年的全球抹茶消費版圖上,大約每消費七杯抹茶,就有一杯的原產地來自貴州銅仁。
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畢竟銅仁江口縣藏在梵凈山腳下,是貴州這個「全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里,一個更不起眼的小城。工業基礎薄弱,常住人口不到18萬,還連年外流。
曾經的江口有多窮?用下面這組數字證明就夠了。2001年被列為大陸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4年全縣有貧困村80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3萬人,貧困發生率19.85%。
可偏偏是這裡平地起高樓,建起了一座「世界抹茶超級工廠」。這座讓江口名聲大噪的工廠建於2018年,由貴茶集團投資6億元打造,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抹茶單體廠房,設計年產能高達4000噸——這意味著,只要原料充足、機器全開,它便有潛力問鼎全球最大的抹茶生產基地。
工廠大得有點超出想像,佔地相當於31個足球場。走進去,一眼望去,全是綠——有人說,這兒大概是全中國最「綠」的地方。
流水線上很少見到工人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又一個智慧化生產機器。抹茶綜合廠房,這個廠房長278米,寬48米,是目前大陸國內外最大的抹茶單體廠房。
但機器的加入,並不意味著茶葉失去了靈魂。和我們熟悉的茶葉加工不同,抹茶的製作相當考究:茶葉採摘後,需經過切葉、蒸青、快速冷卻和二次乾燥,以最大限度鎖住風味與營養。
這還沒完,茶葉中的葉脈和黃葉會被仔細剔除,只留下最精華的葉肉部分。經過這番精細處理後的半成品,叫做「碾茶」。唯有達標的高品質碾茶,才能被送入最終的生產線。
在這裡,大型設備將對碾茶進行烘乾、滅菌,最後送入研磨機。
當極其細膩、散發著海苔香的抹茶粉最終出爐,它會被迅速裝入冷藏車,發往大陸全國乃至全球各地的咖啡館、烘焙坊和冰淇淋廠。
一個不靠高鐵、不臨機場的深山小縣,只用十年時間,從零起步,硬是把抹茶這種高精度產業做成了大陸全國第一。
很多人到今天才反應過來:原來中國早就是世界抹茶產量第一大國,佔全球約六成。而全大陸每四份抹茶里,至少有一份,就產自這個過去沒人會聯想到抹茶的貴州江口。
而江口的野心,遠不止於成為世界的中央廚房,他們正努力讓梵凈抹茶從一個原料標籤,成長為一個有溫度、有故事的品牌。
連年舉辦的「抹茶雅集」文化節、「貴州抹茶×中外地域美食創意共享會」,以及在梵凈山下規劃的抹茶小城與特色街區,都能讓外人感受到江口抹茶走出去的決心。
本土茶飲品牌如「抹山集」「抹香集」也開始冒頭,嘗試直接與消費者對話。這一切都指向一個更大的願景:貴州抹茶,不僅要供應世界,更要以自己的名字,定義一種來自東方的新風味。
中國做茶上千年,深諳茶葉之道,此前《夢華錄》帶動點茶、圍爐煮茶爆火,就知道我們有多愛茶。
但貴州雖是中國綠茶大省,但長久以來缺乏叫得響的品牌。過去很多茶商收了貴州茶,貼個牌,就當名茶賣掉了。不能永遠只做別人的原料供應地,這是江口縣和龍頭企業貴茶集團在2017年達成的共識。
想要摘掉貧困縣的帽子,有那麼多茶葉賽道可以選,為何偏偏是抹茶?鮮為人知的是,江口縣決定做抹茶,最初是為了「突圍」。抹茶,是一個能夠避開傳統茶葉紅海的「新賽道」。
對綠茶、紅茶,中國人可以說是瞭然於胸。抹茶,雖然發源於中國魏晉,興於唐宋,但後來是在日本發揚光大。
壟斷,也就意味著競爭對手只此一個。一旦逆轉局勢,前景便大有可為。這也是一把雙刃劍,由於長期以來日本抹茶佔據了國際制高點,所以選擇做抹茶,意味著要接受一套全新的、更為嚴苛的遊戲規則。
一個深山裡的小縣城,憑什麼能學透國際玩法,還擁有了改寫玩法的話語權,成為世界抹茶超級工廠?答案,藏在它的山水、機遇與人的選擇里。
首先,是老天爺賞飯吃的天賦。很多人覺得江口成為貧困縣,關鍵是地理條件差,產業走不出大山。但轉機,恰恰藏在他們曾經視為「劣勢」的自然條件中。
江口縣地處被公認的北緯27°黃金產茶帶,背靠梵凈山這座天然屏障。這裡高海拔、低緯度,常年雲霧繚繞,讓茶葉得以積累更豐富的內含物質。
當地喀斯特地貌導致茶園分散在半山腰,「東一片西一片」,難以規模化。然而,這種「缺陷」卻使當地的生物鏈未被破壞,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強,病蟲害不易大規模蔓延。相比之下,那些動輒上千畝的平整茶園,一旦發生病蟲害,反而更難控制。
曾經阻礙工業發展的群山,如今成了產出純凈抹茶的天然「助攻」。當地的茶園還普遍採用「林茶相間」的生態種植模式,從源頭禁用化學農藥,為生產高品質抹茶打下了堅實根基。
光有天賦還不夠,更需要關鍵的「人和」。2017年,龍頭茶企貴茶集團入駐,是一個決定性的轉折點。
它帶來的不僅是6億元的巨額投資和全球最大的抹茶單體精製廠房,更關鍵的是,它建起了一條從標準化種植到規模化生產的完整、現代化的供應鏈體系。
畢竟,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非常骨感。與種植傳統茶最大的不同在於,抹茶屬於「高投入、高風險、但也可能高回報」的行業。
為了達到出口標準,茶園嚴禁使用化學農藥和除草劑,這意味著需要投入巨額成本進行人工除草。這僅僅是開始。有茶農形容「養茶樹就像養小孩,日復一日,很苦,但不能放棄。」茶葉從採摘到加工成碾茶,必須在一周內完成,否則就老了。
但一間符合標準的碾茶加工廠,加上一條生產線,成本就高達300萬元。再加上茶苗、肥料以及遮陰網,前期投入堪稱天價。
去掉遮陰網的支出不行嗎?想要跟日本拼抹茶,不執行更為嚴格的歐盟標準、把品質做上去,還真不行。在採摘前約15天為茶樹蓋上遮陰網,能促使茶葉形成更多帶來鮮甜味的茶氨酸,同時抑制苦澀的茶多酚,才是抹茶獨特風味的來源。
只有大型集團出手,才能幫助貧困縣解決投入問題,擁有更高回報的產出量。好在,念念不忘終有迴響。堅守高標準、打通全產業鏈的江口抹茶,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時代。
而打通「最後一公里」的,是敏銳的市場嗅覺與數位化賦能。現在,更多電商平台在江口落地。這意味著,藉助電商平台的供應鏈,產自深山的銅仁抹茶能夠更快速、更精準地直達大陸全國各大城市的貨架與廚房,完成了從「產地」到「餐桌」的高效鏈接。
最後,是面向未來的創新底氣。江口縣與江南大學、貴茶抹茶研究院等機構深度合作,不斷研發新品,讓「抹茶+」的模式充滿想像空間。
說到底,江口的逆襲,是一場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共振。是優越的自然稟賦遇上了果斷的產業決策,再插上科技與市場的翅膀,最終讓這片綠葉,香飄世界。
產量上去了,銷路打開了,但江口抹茶眼下正站在一個新的十字路口。雖然江口人常提「不想只做原料供應商」,但尷尬的點在於,目前江口抹茶的絕大多數產品仍以貼牌加工的形式,流入各大品牌。
穩定的訂單是來了,但利潤的天花板也要到了。如何讓消費者不僅喝到「貴州造」的抹茶,更能記住「梵凈抹茶」這個名字,是接下來的核心課題。
事實上,江口已經行動起來,嘗試打破「茶」的邊界。走進江口的「抹茶雅集」,你會驚訝於抹茶的跨界能力:抹茶巧克力、抹茶精釀啤酒、抹茶麵條、抹茶雪花酥……甚至當地特色的鱘魚、豆腐,都嘗試與抹茶融合。
在貴茶集團的廠房裡,一批批「吾茶白」系列新產品,正通過線上直播和線下門店,走向大陸全國市場。種種舉動都是在試圖打破抹茶和茶飲綁定的常規印象,讓抹茶融入日常生活的更多場景,逐步切入烘焙、護膚品乃至保健品等高附加值領域。
但產品的多元化只是第一步。更長遠的未來,或許在於「體驗經濟」這個新盈利點。如果你去梵凈山旅行,或許已能邂逅宋代點茶技藝的體驗活動。當地規劃的「抹茶小鎮」和茶旅融合路線,力求讓遊客從「看茶山」變為「品茶事、感悟茶文化」。
江口抹茶從遵循日本標準到執行更嚴的歐盟標準,從引進技術到自主創新,從供應原料到打造品牌……茶,早已不止於一片樹葉。
對於江口而言,當一杯抹茶可以是一瓶啤酒、一次旅行、一種健康生活方式時,這塊「蛋糕」的想像力,才真正被打開。
除了江口抹茶外,安徽的鵝肝、黑龍江的蔓越莓、新疆的三文魚……越來越多曾經的「洋特產」,正成為中國田間地頭的「新特產」。
中國農業正在從「生產什麼賣什麼」,轉向「世界人民需要什麼,我就創造什麼」。而這條路,才剛剛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