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4 10 月

北京使壞,台灣慘被幾乎所有國家「晾著」

日經亞洲12日報道,台灣近年積極向澳洲、日本、紐西蘭與東南亞多國洽簽貿易協定,但面臨美國總統川普主導下變動的國際秩序,還有中國日益擴大的影響力,台灣遭到幾乎所有國家冷遇。 知情人士更點名加拿大先前已與台北談妥貿易協議,拖延至今近半年仍未推進簽署,令台北憂心協議可能生變; 反觀與北京因南海問題僵持不下的菲律賓,近來較願意與台灣接觸,堪稱一大例外。

多名包括政府官員在內的消息人士表示,台灣近年積極爭取與澳洲、加拿大、日本、紐西蘭及東南亞4大經濟體簽署貿易協定或特定產業合作框架,但是兩名直接知情人士透露,「幾乎這些國家全部」都對台灣接觸的態度冷淡或遲疑,導致談判進展不彰。

日經指出,談判缺乏實質進展對賴清德總統治下的台灣政府是一大挫敗,凸顯台北陷入兩強夾擊的困境,一方面是川普主導下變動的國際秩序,另一方面是中國日益擴大的影響力。 一名消息人士描述:「因應川普帶來的貿易秩序不確定性之際,各國仍持續談判並簽署協議,但台灣卻未被納入其中。」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

日經引述兩名消息人士點名,加拿大在今年4月大選前已與台灣完成貿易談判,而儘管總理卡尼力圖向亞洲靠攏、降低對美國的依賴,卡尼政府卻遲遲未推進與台灣簽署協議,令台北擔心渥太華可能反悔。

報道另引述消息人士提到,「在東南亞國家中,菲律賓對與台灣合作較為開放。 雖然目前雙方尚無正式討論貿易協議,但有理由保持樂觀。」馬尼拉正與北京就南海主權問題陷入激烈爭端。

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參與歷來倚賴美國主導的倡議或對話,或至少在多邊體系中獲得美國強力支持。 「但華府如今轉向以雙邊路徑為優先,並放棄集體領導,」日經引述台灣智庫DSET研究員、維吉尼亞大學法學院學者易大為表示,「這使得許多國家不願冒著冒犯北京的風險直接與台灣接觸」,即使澳洲、日本與韓國等美國盟友,也因對中國的貿易依賴而在限制AI晶元等議題上保持謹慎,擔心經濟反彈與中國報復。

台灣基隆港8月7日正在裝卸貨櫃。 (歐新社)

台灣基隆港8月7日正在裝卸貨櫃。 (歐新社)

但易大為也樂觀認為,隨著台灣晶元廠與高階零組件廠在美、歐、日及中東歐擴張,對與台簽署貿易與投資協定的需求將增加,可能帶動談判動能。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