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1 10 月

意味深長!中國社保繳費基數,漲不動了

最近各地2025年社保繳費基數陸續出爐,有兩個意外的信號。

第一,今年各地公布數據的時間,普遍比往年要晚。以往每年的6月到8月,最遲到8月下旬,各地早就陸續公布完社保繳費基數的上下限了。

但現在都到10月份了,仍然有一些省份沒有公布數據。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

第二,已經公布數據的省市,社保繳費基數似乎都有些漲不動了。多數省份繳費基數下限較去年的增長幅度在1-2%區間,甚至有省份出現了負增長。

為何過去幾年連續「跳漲」的社保繳費基數,如今卻有些漲不動了?

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的社保制度將面臨新的變化?

01

如果對比往年的數據,今年社保繳費基數的漲幅,似乎經歷了一場「急剎車」式的回調。

以繳費基數處於國內第一梯隊的北京、上海為例:

從上面這張圖可以看出,2021年是北京、上海社保繳費基數上漲幅度最快的一年。其中北京每月上漲了1747元,上海每月上漲了1048元,漲幅分別達到了48.3%和21.3%。

如果計算累計漲幅,2020-2024年,北京、上海的社保繳費基數下限分別上漲了88.8%和49.9%,從絕對值上看相當驚人。

而2025年,北京和上海的基數漲幅都較前幾年出現明顯下降。北京略高,漲幅接近5%;而上海漲幅只有1.03%,基數下限較去年微漲了74元。

對比其它省市情況也比較類似。

例如經濟大省江蘇,2021年至2024年這四年間,江蘇省社保繳費基數下限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9.6%,然而2025年的漲幅迅速收窄至1.5%左右。

甚至還有下調的省份。比如,福建公布的繳費基數下限比去年少了390元,降幅高達8.8%。按照8%的個人繳費比例,相當於打工人每月可以少繳31.2元社保費用。

雖然這隻能算是「蚊子腿」,但考慮到過去社保繳費連年上漲的勢頭,這種變化可以說相當反常了。

02

社保繳費基數漲幅突然集體「踩剎車」,背後是什麼原因?

一個最有可能的解釋,是過去幾年中國社保繳費的合規化調整,已接近尾聲。

按照規定,上一年的社會平均工資決定了下一年的社保繳費基數。但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因非私營單位佔比較高,計算出的社平工資會明顯高於私營單位平均工資。考慮到私營企業的社保承受能力,許多城市選擇按比較低的比例來核定社保繳費基數下限。

比如在2023年之前,深圳社保繳費基數下限都是以當地最低月工資作為標準。如果按最低比例繳費,打工人在深圳每個月只需要交不到200塊的養老保險。

不過在2019年4月,國家出台的《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中,明確了各省應以本省全口徑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的60%和300%,分別作為社保繳費基數的下限和上限 。

這就相當於,過去繳費基數比例低於國家標準的省份,需要補上過去的「欠賬」。

還是以漲幅最快的北京為例:

在2016至2018年間,北京市養老保險繳費基數的下限是按照上一年度社平工資的40%來設定的。隨後,這一比例在2019年提高到了46%,2020年進一步上升至52%,並在2021年達到了60%。

可以說,社會平均工資逐年上漲以及繳費比例的連續上調,共同助推了北京社保繳費基數的快速上漲。

如今,絕大多數省市的社保繳費基數都已經和國家標準一致,接下來社保費用的調整,將回歸與社會平均工資直接掛鉤:

社會平均工資增長得快,那麼社保費用就會漲得快;

反之則會放緩,「零增長」甚至「負增長」也完全有可能發生。

03

不過,從現實因素看,社會繳費基數(特別是下限)也確實有些「漲不動」了。

這主要是因為,在社會繳費「合規化」中,不同群體、不同類型的企業感受到的壓力是不同的。低收入群體和私營企業,往往對社保成本上升的水溫更為敏感。

這並不難理解。

假設在北京工作的張三的工資是5000元/月,而公司一直按照最低標準為他繳納社保。由於北京近五年社保繳費基數連續上漲,企業每月為張三繳納的社保費用將從939.4元上漲至1773.5元。

而這部分增加的支出,企業多半會轉移到張三身上上。由於張三的月收入沒有達到北京社保繳費基數下限,帶給張三最直接的感受就是:

到手工資變少了,而且下降比例相當大。

許多人沒有意識到,社保本來就是打工人「預期收入」的一部分。而企業的用工成本,是由市場平均利潤決定的,不會因為社保基數上漲而發生改變。

特別是2024年,國內多個省份非私營、私營單位平均工資漲幅相較此前兩年出現了較大程度下滑,有部分省份甚至出現了負增長。但相比而言,私營企業工資增速的承壓普遍比非私營單位嚴重。

而《晚點LatePost》在對26 個典型城市的最低工資、私營企業平均工資和最低社保基數進行研究發現:

大多數城市按最低工資招聘的崗位,需要以翻倍甚至3倍的基數繳納社保;

哈爾濱、呼和浩特、包頭等市私企平均工資和最低社保基數基本持平;

鶴崗的私企平均工資甚至低於社保最低基數;

這其實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

當前許多行業、企業利潤空間不足,難以再負擔社保支出的繼續上漲了。

如果社保的合規成本過重,不排除有企業會採取另闢蹊徑的手段:比如多僱傭幾個不交社保的老年人;更大力度推動「機器換人」,等等。

這些恐怕都不是打工人想要看到的解法。

04

一個國家的養老問題,從來沒有簡單答案。放眼世界其它國家對社保制度的探索,基本都是在「公平性」和「可持續性」之間做出權衡和取捨。

對於當下的中國來說,可持續性其實更為重要。

有人說,社保就是一個關於分配的數學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4年中國老年人口撫養比為22.8%。相當於全國9億工作的人,養活2億老年人。

這個比例目前來看仍可以承受,但考慮到目前的生育拐點和老年人的「退休潮」,未來十年、二十年,這個撫養比例還會繼續攀高。

從兜底的角度,任何國家都無法承受老年人大規模返貧的後果。因此未雨綢繆、適當提高養老金的繳費上下限是必要之舉。

先把「蛋糕」做大,再來解決其它問題,這是我們一貫以來的經驗。

但同時,社保制度也需要著力解決公平性的問題,來提升人們的吸引力,尤其是改善低收入群體的獲得感。

2024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在發布的關於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實施情況的報告就提到:

不少低收入人群實際收入低於最低繳費基數。隨著社平工資每年上調,低收入人群社保費同步上調,造成低收入人群「被平均」,加重了繳費負擔,這也是近年來部分低收入群體「斷保」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國家已經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來解決這些痛點:

比如自2019年起,社保繳費基數的上下限核定標準從「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調整為以私營和非私營加權計算的「全口徑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

這一改動,使得繳費基數下限得以實質性降低,讓中小企業和自由職業者不至於負擔過重。

人社部在今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工作安排中,也明確提到:今年的調整將重點向中低收入群體傾斜。

本質上,社保是人們對未來的一筆信任投資。只有不斷提高社會保障的普惠程度,才能讓人們真心擁護,用真金白銀投上一票。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