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 11 月

考公上岸,正變得越來越難

明年考公人數將超過351萬,同比增加近26萬人,平均92人爭搶一個崗位。

這幾年考公考研雙向火熱,背後的原因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可以說,在可預期的未來,每年的考公人數,應該都會迎來一個不小的增幅。

2026年,同樣也不例外。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

明年國考共計劃招聘38119人,較上年度比起來,減少了1602人。截止10月24日報名前,報考總人數已經突破351萬人,這個數字看起來好像不怎麼高,但對於考公來說,350萬人,其實已經非常高了。

350萬人報名考公,這個數字是五年前2020年的2.3倍。

五年時間考公人數翻倍,儘管有新冠的影響,但也足以窺見這幾年,人們對考公的熱情到底有多高。

考公的最大優勢,在於它提供了一種確定性,尤其是在今天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確定性就更為重要,當穩定成了越來越稀缺的東西,報名考公的意願也就越來越高。

從各地報名情況來看,廣東是國考職位報名唯一超過30萬的省份。廣東一共有近33萬人報名參加國考,但這還不是競爭最激烈的。

考公上岸,正變得越來越難

競爭最激烈的還是北京,每166名報名者中,僅錄取一人,競爭強度高居全國第一。

但從全國地區來看,競爭強度最激烈的十個地區中,其實和我們想像的差別也挺大。

在競爭最激烈的前十個地區中,除了北京和天津之外,其餘全部位於中國中西部地區,其中有七個省市來自西部地區。

這和我們想像中的完全不同,但很多人的認知里,考公競爭最激烈的地方,應該是沿海地帶,但其實恰恰相反,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考公的人相對來說要更小,競爭也更低一些。

因為這些地區經濟機會更多,相對應的也會導致這裡的人不那麼追求考公的穩定性。

反過來,那些經濟相對一般的省區,考公競爭反而更大,因為年輕人機會更少,所以大家考公的意願也更強烈。

在全國競爭前十的地區中,除了北京和天津之外,還有七個省市都來自西部地區,寧夏、西藏、貴州這些西部省份的競爭激烈程度都遠超全國平均。

在這屆國考報名人數排名前十的職位中,不出意外有三個都來自稅務系統,其次有兩個來自鐵路公安,其他則分別來自殘障聯盟、醫保局、商務部和外交部。

而這次競爭最激烈的崗位,也遠超所有人的意料。那就是國家移民管理局瑞麗遣返中心執行隊的女警長,僅限女性報考並招錄一人。

但就是這麼一個職位,竟然吸引到了7591人報名,最終招錄比來到了驚人的7591:1,可以說是真正的「萬里挑一」。

這幾年考公人數越來越多,已經成了一種趨勢,但你知道,為什麼考公人數會越來越多嗎?

今年的國考,直接打破了傳統的「35門檻」,這是最重要的,其中報考者年齡上限放寬到了38歲,而應屆碩士生、博士畢業生的年齡上限則放寬到了43歲,這進一步擴寬了人才選拔範圍,也吸引了更多有社會經驗者報考。

年齡放寬其實也是必然,雖然說過去十年考公人數增長了2.7倍,但招錄人數僅從2.78萬增至3.81萬,增幅遠不及報名人數的增長,但眼下放寬年齡,其實更多也是為了適應人口結構的變化。

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考公不是越來越簡單,而是越來越難了。

畢竟隨著競爭不斷白熱化,考公難是一定的。

但即便如此難,每年仍然還有更多人報名,背後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這樣的付出是值得的,因為一旦成功上岸,回報是巨大的。

公務員雖然實際薪資不算高,但算上各種福利和五險一金,其實仍然還是要超過市面上90%以上的崗位的。

換言之,只要你成功上岸,基本上就可以超過90%的人了。

考公也是吸引人,這就只能說明其他工作越不能吸引人,或者相比之下,差異懸殊。

十年,一年只有一百多萬人報名考公,是因為當時的年輕人認為,外面還有更廣闊的舞台,自己可以大有可為,吸引力和回報更大。

但今天,隨著各種形勢開始嚴峻,追求穩定成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首選。更重要的是,公務員一旦轉正後,除非犯重大錯誤,一般不會出現被辭退的情況,更不會因為其他因素而被優化掉,這種「鐵飯碗」屬性在不確定性加劇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

其次,考公還揭示了社會保障體系的吸引力。體制內的各種保障體系相對更完善,除了基本工資外,還有績效等補貼,五險一金繳納比例也比較高,雖然到手工資看起來一般,但加上公積金等福利,單位提供的食堂等等,在今天幾乎找不到第二個更好的求職選擇。

哪怕是大廠,也不能保證干到退休。但考公,就可以。

卷這個字,已經今天滲透到各行各業了,哪怕是考公。

報名人數越多,也意味著考公難度越大。2024年時,考公競爭比才73:1,到了2025年直接變成86:1,而2026年,則直接變成了近乎百里挑一。

按照這個速度來看,未來每年的競爭比漲幅不可謂不快。

但這還只是平均比,具體到一些崗位和群體,還不一樣。在2025年國考中,有高達70%以上的崗位都面嚮應屆畢業生設置,2026年這個比例也是70%以上,換句話說,那些已經出來上班多年後又回去考公的人,其難度只會更大。

儘管大家都在抱怨,但大家同樣也在樂此不彼朝著這個考試中擠,每個人都想自己成為那個「天選之子」。

這背後的本質,還是差異性。

當企業職工和機關單位職工的可支配收入、薪資差異還是那麼大,那麼考公熱幾乎肯定會一直延續下去。

當報名的人越多,與之對應的崗位卻越少的時候,高強度的競爭只會更激烈。我們從來不排斥競爭,競爭是好事情,但這種不是市場的競爭,本質上其實也是一種資源的耗散。

但這種耗散,還不是沒有意義的耗散。畢竟報名的人那麼多,為了公平,就只能夠提高難度,從而導致資源耗散,這反而還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事實上,一年幾百萬青年才俊高學歷人才花費大量時間成本去準備考公,這的確是一件不那麼具備太強經濟效益的事情,但為了公平這又是必要的。

也許,有一天考公熱會慢慢褪去,尤其是在人力成本不斷上升之後,越來越多行業越來越多崗位的收入超過普通上岸者的時候。

可能等到那個時候,上岸是簡單了,但願意上岸的人,就會開始減少。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