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 11 月

風向開始變了

今天,鄭智化的輿情還在發酵,經觀的一篇評論《鄭智化無須道歉》上了熱搜,說明幾天下來,輿論的風向有點轉過來了。

在我看來,這事已經跟鄭智化沒關係了,接下來的討論應該是:

無障礙設施的現狀和提升。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

這不只事關殘障人士,對於母嬰出行,甚至是失能失智老人的出行,都有莫大的意義,完全可以成為一個有建設性甚至推動公共服務升級的討論。

然而並沒有,很多人還是揪著鄭智化不放,肆意宣洩情緒,挺無語的。

而且從他們的言語中,我發現了對殘障人士深深的誤解。

其中最大的誤解就是完全忽視殘障人士的自主性。

什麼叫殘障人士的自主性?

就是殘障人士有自己獨自出行的能力和出行方式的選擇。

在這次深航事件中,很多人都是以健全人的思維在想問題,直言:

都把你扶進去了,還要怎樣?

在他們看來,只要殘障人士進到機艙里了,不管是推進去的,還是挪進去的,或者是提溜進去的,結果不都是進去了嗎?

但這對殘障人士來說太不一樣了,因為他失去了自主性。

為什麼這個自主性對殘障人士很重要?

因為殘障人士一旦無法自己出行,對於別人就是一種拖累或者負擔,甚至是麻煩,而此後的生活就要完全依賴別人:

這種情形是可怕的,因為充滿了不確定性。

以家人為例:

有的家庭有能力、有意願、有耐心去幫助殘障人士,但是很多家庭是不具備這種條件的,甚至哪怕一開始可以,時間久了也就不願意了,這是充滿不確定性的。

以別人為例:

有人願意幫助殘障人士,有的人不願意幫助殘障人士,這種幫助也是隨機的,就看遇到什麼人,處在什麼環境中。

對於殘障人士來說,把自己的出行能力和意願交給這種不確定性和隨機性,等於失去了生活的尊嚴。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無障礙設施這麼重要,因為它保障了殘障人士最基本的行動自由,它比社會的寬容和關心更重要。

有人說了一個數據:

中國有8400萬殘障人士,意味著每16個中國人就有1個殘疾,為什麼大家在街頭上都看不到他們。

就是因為很多人失去了這種自主性,只能困在家裡苟活,你怎麼看到他們。

還有一種誤解就是忽視殘障人士的尊嚴,甚至覺得他們矯情。

鄭智化沒有連滾帶爬,這是人們批評他最大的證據。

其實,殘障人士因為身體殘疾,心理都是比較敏感脆弱的,不希望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之下展示自己的殘疾和窘態。

健全的人別說殘疾了,我有個同事頭頂謝禿了還去貼個假髮,不願意讓人看到他的地中海,何況是要讓別人看麻痹萎縮不能行走的雙腿呢?

這是社會觀念問題:

長期以來,我們都是深深認同優績主義和社達思維,對殘障人士缺少起碼的同理心。

最後,鄭智化的事情出來之後,又有人在玩梗,我今天也想用這個梗來做結尾:

從從容容、匆匆忙忙、連滾帶爬。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

不同人的生活狀態是不一樣的,有的從從容容可能更有同理心一些,有的匆匆忙忙更多優績主義,還有的連滾帶爬,自己都顧不上自己,對殘障人士就只能社達以對。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

以前窮的時候大家連滾帶爬,都想不到有關心殘障人士這回事。

現在匆匆忙忙,大家都要賺錢都要成功,對殘障人士顧不上關心。

以後經濟發展了,兜底提高了,我相信也可以從從容容,甚至讓殘障人士和所有弱勢群體,都能從從容容。

我相信會有這一天。

到時候再看今天很多人的言論,不值一哂。

就這樣。

不尋常的信號。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