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0 11 月

博士大躍進:未來城管都要博士學歷了?

博士擴招成為了緩解社會就業矛盾的緩衝帶。但能緩衝多久呢?

上海交大2026年計劃招收5000名博士!這條消息在熱搜上短暫停留,嚇壞了莘莘學子,這是卷到什麼程度了?

清華、浙大等頂尖學府也紛紛突破5000大關,形成中國高校的「5000人俱樂部」。這個數字,接近美國前20所高校博士年招生總量的三分之一。

2024年招3500人,2025年4000人,2026年直奔5000人。上海交大三年擴招幅度超過40%,這種增長曲線近乎垂直。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

更令人深思的是結構變化,2026年上交大博士招生數量將首次超過本科生,這一轉折點意味著,中國高校正從本科教育為主向研究生教育重心轉型。

算上往年的博士生,上海交大差不多一個教職工能分一個博士了。這能保證教育質量嗎?

以後的就業該捲成什麼樣子?

1

博士點有點甩賣大白菜的意思了。

2023年新增831個博士點,重點傾斜人工智慧、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卡脖子」領域。博士大軍被寄予了厚望。

靠人頭出奇蹟?是否有效咱不知道。普通百姓更關心的是,未來就業會有啥影響嗎?

碩博擴招,扮演著「就業蓄水池」的角色。就業難?那就將就業壓力從社會延遲轉移至高校。這也是一種思路。

2023年中國碩博畢業生超百萬,面對嚴峻就業形勢,繼續深造成為不少人的無奈選擇。在某種程度上這是雙向奔赴。

博士擴招成為了緩解社會就業矛盾的緩衝帶。但能緩衝多久呢?

理想師生比是1:10,5000名博士需要500名導師。但現實是導師年均帶新生僅1-2名,師資不足怎麼辦?

現在的博導不只是指導學生,而更像是管理研究團隊。

質量把控呢?規模擴張必然帶來培養模式的標準化、流水線化。

學術這條窄路已經擁擠不堪,多數博士將不得不走向產業界。但企業端會有那麼大的需求嗎?並不樂觀。

2025年10月消息,一位36 歲的北大文科女博士,2021 年畢業後入職西部一所 985 高校,簽了 「3+3 非升即走」 協議。她工作努力,2023 年獲得 「校教學優秀獎」,還帶領學生拿下 「挑戰杯」 國家級一等獎,但 2024 年底學校以 2023 年出台的 「副高職稱以下的青年教師,原則上不允許承擔課程教學」 這一新規定為由,通知她考核未通過,不予續聘。最終她只能去一家普通高校找工作,落差較大。

2

人文社科領域可能是問題最大的。因培養成本低,人文社科成為擴招主力,但與「解決技術瓶頸」的初衷南轅北轍。即使理工科博士,若脫離產業需求,同樣面臨「高學歷低就業」困境。

博士生穩定性差,期望薪資高,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未必強於本科生。

富士康等企業甚至明確拒招高學歷員工。

2025年 10月下旬,哈佛文理學院內部通告顯示,未來兩年博士項目將大規模削減,科學類招生人數將下降 75% 以上,人文學科減少約 60%,社會科學領域縮招 50% 至 70%。幾乎同時,多所學院宣布裁員。此外,布朗大學、芝加哥大學等也紛紛採取類似措施。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已獲博士學位調查」顯示,2024 年,美國人文類博士學位獲得者中僅有 57% 明確表示有相關職業規劃,而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獲得了與學術相關的工作。

可是中國還在擴招。這是逆規律而行嗎?

3

日本的教訓值得警醒。

1991 年日本文部省提出 「研究生倍增計劃」,導致碩士和博士人數大幅增加,但同期就業市場並未相應擴大,博士就業率從 66.33% 降低至 58.4%。許多博士只能從事臨時工作,如在高校當臨時教師,或者從事便利店、超市臨時工等工作,薪資比正式員工低 30% 左右,成為 「高學歷窮忙族」。

中國是否在重蹈覆轍?

面對博士擴招大潮,個體需要冷靜思考。讀博4-5年的機會成本巨大,尤其是對於普通家庭子弟,這場豪賭可能押上整個家庭的積蓄與希望。

破除「學歷崇拜」同樣關鍵。技術型人才可考慮高端製造業,這些領域雖學歷門檻不高,但薪資增長空間大,且更看重實際能力。

理性退出有時比盲目堅持更需要勇氣。

如果未來的某一天,當城管崗位都要求博士學歷時,問題不出在城管工作需要多麼高深的知識,而是整個社會已經陷入學歷通脹的惡性循環。

想一想博士的含金量還有嗎?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