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昔日千亿房企“华夏幸福”日前因拖欠工程款,而被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值得关注的是,事件引爆点并非金融负债而是经营性款项。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危机蔓延,出险房企债务重组进展缓慢,二次债务违约增多。
华夏幸福拖欠工程款 被申请破产重整
11月16日,曾经的千亿房企、“环京一哥”华夏幸福发布公告称,收到债权人龙成建设送达的《告知函》,以及廊坊中院送达的《河北省廊坊市中级法院通知书》。
中国昔日千亿房企“华夏幸福”日前因拖欠工程款,而被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值得关注的是,事件引爆点并非金融负债而是经营性款项。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危机蔓延,出险房企债务重组进展缓慢,二次债务违约增多。
华夏幸福拖欠工程款 被申请破产重整
11月16日,曾经的千亿房企、“环京一哥”华夏幸福发布公告称,收到债权人龙成建设送达的《告知函》,以及廊坊中院送达的《河北省廊坊市中级法院通知书》。
相关函件显示,华夏幸福拖欠龙成建设工程款余额为417.16万元。龙成建设以华夏幸福未按期清偿到期债务、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由,向廊坊中院申请对公司进行重整,同时申请启动预重整程序。目前廊坊中院已受理“预重整”程序。
华夏幸福是最早一批出险的房企,早已推出债务重组方案。截至2025年10月,华夏幸福《债务重组计划》中,通过签约等方式实现重组的金额累计约1926.69亿元。不过仍有超过245.69亿元债务未能按期履约,叠加此次被债权人申请预重整的事实,说明原有方案并未真正实现风险出清。
破产重组和破产重整都是企业经营困难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的手段,但侧重点和法律性质不同。
重组(Reorganization)是通过调整公司的资产、负债、产权等,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和资本增值。是企业自愿的战略行为,通常不涉及法律程序。
重整(Restructuring/Reorganization)是在企业面临财务困境、接近破产时,由法院通过法律手段调整债务、资本和经营管理,以恢复企业的盈利能力。
华夏幸福为何出现二次债务违约?
出现二次违约的出险房企,华夏幸福并非个例。富力地产最早在2022年底成为首家完成境内外债券全部展期的内房企,不过2024年再陷危机;同样,当代置业2022年境外债务重组方案也曾获通过,境内债的展期亦达成协议,目前也陷入了二次违约。
华夏幸福在现存债务重组方案的前提下,公司为何仍被申请破产重整?
同策研究院联席院长宋红卫告诉“第一财经”,华夏幸福作为最早一批推进债务重组的房企,当时谈的一些条件,相比今年重组的要优厚很多,而市场经过几年较大变化,有些条件已不能完全兑现,导致二次违约的出现。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告诉“第一财经”,华夏幸福此前公布的重组方案,主要解决“大额金融债”,对小额经营类债务(工程款、材料款等)并无统一司法保障,导致其出现“边重组、边被诉”的局面;因公司外部信用未实质修复,中小债权人只能借司法程序寻求优先受偿。
然而,华夏幸福的根本问题在于企业自身“造血功能”的全面衰退。
从经营业绩上看,2023年、2024年,华夏幸福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0.28亿元、-48.17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至98.29亿元。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司总资产2745.18亿元,较上年度末下降9.8%;归母净资产为-47.38亿元,较上年度末下降215.7%。

(示意图)
中国房地产危机蔓延 债务重组进展缓慢
中国房地产危机持续蔓延。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中国2020年开始出现的房企债务违约,截至2025年8月,共有77家房企发生债务违约,约60家出险房企公布了债务重组进展,其中仅有20家房企的债务重组方案获批。
业界普遍认为,供给端无论是头部房企还是中小开发商,普遍陷入债务危机,资金链断裂、项目停工的情况屡见不鲜;需求端,居民供房压力不断加大,断供违约的情况正在快速增加。债务风险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蔓延,甚至已经逐步传导到银行层面,银行处置抵押房产形成的直供房,就是最直接的体现。
以恒大爆雷为标志的这轮房地产危机,已经持续4年,凸显这并非正常的价格调整周期,而是债务危机引发的长期下行。前中共财政部部长楼继伟11月14日出席第十六届财新峰会大会时指出,楼市萎缩还得持续5年。
当中国房地产市场下行周期远超预期,依赖债务延期和资产甩卖的传统模式已无法支撑企业走出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