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成語叫「五毒俱全」,比喻壞事干盡,無惡不作。
「五毒」指的是什麼呢?
民間原指蠍子、毒蛇、蜈蚣、壁虎、蟾蜍這五種有毒動物,佛教五毒則指「貪、嗔、痴、慢、疑」五種負面心理狀態,而現實生活中一般是指抽煙、喝酒、嫖妓、賭博、吸毒等五種不良嗜好。
有個成語叫「五毒俱全」,比喻壞事干盡,無惡不作。
「五毒」指的是什麼呢?
民間原指蠍子、毒蛇、蜈蚣、壁虎、蟾蜍這五種有毒動物,佛教五毒則指「貪、嗔、痴、慢、疑」五種負面心理狀態,而現實生活中一般是指抽煙、喝酒、嫖妓、賭博、吸毒等五種不良嗜好。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媒體在報道落馬官員時,也經常會賦予其「五毒」的稱謂, 如「五毒縣長」鄭亨日,「五毒局長」陳全彪,「五毒書記」張二江等。
那麼,這個「五毒」,究竟又是個什麼概念呢?實際上,指的是落馬官員嚴重違反了黨的六大紀律中的五個。
黨的紀律是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黨的紀律總計6條,即: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
那麼,在落馬官員中,有沒有將六大紀律全部違反的「六毒俱全」者呢?有的,比如雲南華坪縣原縣長龐新秀,就是將六大紀律悉數違反的女「毒王」。
落馬官員同時觸犯「六大紀律」其中二三項紀律的較多,同時觸犯四五項紀律的已屬稀少,而能盡數觸犯「六大紀律」的,絕對稱得上是腐敗分子中的「頂尖派」。
近日,財政部農業農村司原司長吳奇修被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而他,也堪稱一個貨真價實的「六毒」腐敗分子。

官方通報指出:吳奇修嚴重違反政治紀律、八項規定精神、組織紀律、廉潔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構成嚴重職務違法並涉嫌受賄犯罪,不收斂、不收手、不知止,性質嚴重,影響惡劣……
從通報來看,吳奇修未嚴重違反「群眾紀律」,原本是「五毒」,但官方又加了一條嚴重違反「八項規定精神」,從而成功躋身「六毒」行列。
實際上,吳奇修並非早節失守的腐敗分子,甚至還曾是名揚全國的先進典型,他最有名的標籤便是「北大第一村官」。
1983年9月,年僅17歲的湖南漣源小夥子吳奇修提前參加高考,並以婁底地區「文科狀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系學習。

然而,1987年,從北大高分畢業的吳奇修,卻作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鏡的選擇——主動放棄留京指標,回到家鄉湖南漣源這個省級貧困縣工作。
一時間流言四起,什麼「蠢寶」「神經」「肯定是在學校犯了錯」等等,但這個21歲的年輕人不為所動,他堅信自己的選擇。
1995年11月,已擔任漣源市計委副主任的吳奇修,再次作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主動申請到偏僻落後的茅塘鎮石門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從此開啟了主政石門長達5年多的任職經歷,也成為北京大學歷史上首位「大學生村官」。

當時的石門村,負債12萬元,人均年收入僅480元,當地流傳著「石門石門,鐵水凝門」「有女不嫁石門村」等說法。
起初,這位北大畢業的新任村支書,不少村民充滿疑惑和敵意:「他是來石門鍍金的野心家,如果他搞勞民傷財那一套,我們讓他鍍金不成,還鍍一身泥巴回去。」
經過一個多月的逐戶調研並結合石門村實際,吳奇修提出了「同心同德,苦練內功,改善環境,爭創輝煌」的發展思路,決定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築巢引鳳,吸引外出人才回村辦廠,走「私營突破,共同富裕」的自強之路。

1995年農曆大年三十,大雪紛飛。吳奇修告別妻兒,從漣源趕到石門,主持召開「振興石門座談會」。
面對回家過年的30多位老闆,他動情地訴說石門的發展困境,隨後掏出早已準備的2000塊錢交到村出納員手裡:「我一個月也就300多塊錢工資,這一點點錢,僅僅表示我對石門人民的一片誠心。」這一舉動,感動了在場所有人,大家紛紛慷慨解囊。
就這樣,吳奇修帶領石門村開啟逆襲之路。不到一年,新修水泥公路1.2公里,整改高壓線路3公里,修建高標準護堤1000米,建成花園式學校。
他還不遠千里,上新疆、下廣州,動員遊子回村創業。肖安江兄弟在烏魯木齊經商,起初毫不客氣地拒絕:「我好不容易從那個窮山溝里出來,現在要我回去,那不是『碰到鬼』?」
但吳奇修沒有放棄,三次登門拜訪,最終用真誠打動了對方。1996年9月,肖安江兄弟投資1400多萬元,在石門建起了宏宇搪鋁工業有限公司。

幾年時間,在吳奇修的帶領下,全村先後興建28家企業,產品銷往美英德日等20多個國家,村民人均年收入從480元增至8600元,石門村一躍成為「湘中首富村」「全國文明村」。
榮譽隨之而來。1999年,吳奇修被評為「中國十大傑出青年」。2001年7月,他又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表彰(全國共50人),系改革開放之後湖南首位。2002年11月,吳奇修在黨的十六大上當選主席團成員,並被提名為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候選人,堪稱人生最高光時刻,雖然最終未能入選,不過也是莫大的榮譽。
此後,頭頂重量級光環的吳奇修仕途進入快車道,用時3年多時間,便從正科級幹部躍升至正廳級幹部。
2004年11月,時任湖南省冷水江市代市長的吳奇修,直接從正處級破格提拔為正廳級,出任共青團湖南省委書記,年僅38歲。
2010年1月,吳奇修空降湘潭市出任市長,時年44歲。
不過,就任湘潭市長不到一年,吳奇修便被選派參加2010年央地廳級幹部大交流,赴任財政部監督檢查局局長,時任財政部稅政司司長則交流至湖南任湘潭市長。
從2010年底進入財政部,到2025年4月在財政部農業農村司司長任上落馬,15年時間悄然流逝,吳奇修一直未能再上台階,始終是一名正廳級幹部。
「煙酒牌舞一樣不沾,嫖賭逍遙一次不來,不義之財分文不取」,這是吳奇修在石門村立下的「為官之道」。
但在其轟然倒下之時,呈現出的卻是另一副截然相反的面目。

從「北大第一村官」到「六毒俱全」的反面典型,從聞名全國的模範人物到瘋狂斂財的腐敗分子,吳奇修的墮落之路令人唏噓。

那麼,對於仕途曾經如日中天的吳奇修來說,為何會步入腐敗的泥坑呢?
仕道君認為,進入財政部後長期原地踏步恐怕是重要原因。
對於一個長期得不到提拔的官員來說,最容易發生的問題是什麼?那就是報復性腐敗。
也就是說,失意官員在仕途上遭遇挫折之時,常常會發生興趣轉移,有意無意地偏離人生航向,在經濟上、享樂上尋求補償,從而走上腐敗之路。
無數案例都充分證明,在現實生活中,失意官員最易失足,從而成為別有用心之徒張網以待的「獵物」。
從青絲到白髮,看著身邊的同事一個個都上去了,吳奇修肯定有諸多失意,難免會產生別樣的「想法」。
而且,作為一名資深司長,手握海量資金,找他的人一定不少,「機會」實在太多了。
正如通報所言,他不僅違規經商辦企業,還利用職務便利為他人在項目合作、工程承攬、財政資金政策制定和分配等方面謀利,非法收受巨額財物……
為官從政,是一生的修行,而吳奇修卻要「奇修」,或許他的名字,早已預示了人生的結局。
劍走偏鋒,最終以悲劇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