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近年陷入產能過剩壓力,彭博昨(20)日報導,北京當局計劃將對石油和煉油產業(石化業)進行全面調控,逐步淘汰小規模設施,同時,對老舊設施進行升級改造,以及投資引向先進材料領域等,相關措施最快可能在下個月推出。而該資訊也受到台灣業者關注。
彭博引述知情人士指出,大陸官方將啟動石化及煉油產業改革措施,最快下月公布方案,目的在於遏制低附加值領域長期過剩產能,具體計劃正等待大陸工信部最終批准。
據擬議方案,營運超過20年的石化裝置將被要求改造,約佔大陸全國四成產能。同時,新規將鼓勵工廠向精細化學品轉型,而非持續擴張已過剩的大宗材料化工品。在新投資規則下,人工智慧、機器人、半導體、生醫器材、電池及可再生能源所需材料將獲優先支持。
此外,計劃亦將針對小型煉廠,年產能低於200萬噸者可能面臨關閉。知情人士認為,隨著汽柴油需求下滑、開工率下降,行業已出現約6,000萬噸過剩產能,關閉是必要措施。另有消息稱,乙烯因供應過剩,2026年起新增許可或將受限。若大陸難以消化產量,恐再度引發出口傾銷爭議。
值得注意的是,南韓近期也傳出十家石化業者同意重整營運,每年削減最多25%的輕油裂解產能。
台灣最大輕裂廠業者台塑化(6505)表示,就供需而言,是件好事,但還是要看中國大陸的產能變化,至於需求端則須觀察以美國為主的經濟發展,紓解石化市場供應過剩問題。這意味著,外銷比率佔六成的台灣石化業,最關注的還是一年乙烯產能高達5,500萬噸的中國大陸業界變化,尤其是依中國大陸規劃,至2030年其乙烯產能將擴增到8,800萬噸。
大陸在通縮與貿易壓力下加緊整頓,力圖扭轉「內卷式」競爭。此前,金融界引述國信證券研報指,低質、同質化競爭導致石化行業陷入「增產不增利」困境,全產業營收利潤率自2021年的8.03%降至2024年的4.85%,今年上半年仍處低位。中化新網則指,「內卷式」競爭已成石化業經濟運行最大「絆腳石」。今年上半年石化業營收人民幣7.77兆元,年減2.6%;利潤人民幣3,810億元,年減10.3%;進出口總額下滑6.9%。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