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海外媒體報道,大量中國富豪資金流出新加坡,形成了「撤離潮」,引發廣泛關注。
報道指出,新加坡監管周期性收緊,加上家辦審批變慢,讓一部分客戶感覺效率下滑、信心受挫,從而選擇撤離……至於為什麼?
1.從轟動全球的30億洗錢案說起!
2023 年,新加坡爆出一起金額達30億元新幣的重大洗錢案,震動金融圈。主要涉案資金源自網路賭博、電信詐騙等。這起案件不僅打擊了公眾信心,也讓國際金融圈開始質疑新加坡的反洗錢機制是否存在漏洞。隨即,新加坡政府迅速出手,2025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推出一系列新規,對家族辦公室、加密資產、財富流入等全面提標。以《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FSMA)為例:
沒有持牌的加密平台將被強制停運
家辦申請人需披露家庭成員(包括現任或前任配偶、收養子女、繼子女等)。
要僱傭新加坡本地員工,資本門檻設在25萬新元起跳
也就是說,現在新加坡設立家辦不僅要說明資產來源,而且對「受益所有人」(beneficial owners)的披露要求擴大,提供詳細的家族結構的信息。這些資料不是一次交完就好,而是持續追蹤、年年更新,這可能多少對中國富人來說,觸及了隱私與成本底線。
根據 Henley & Partners 發布的數據:2024 年新加坡百萬富翁凈流入3,500人 2025年預估將下滑至1,600人,直接腰斬!
2.各金融領域監管層層加碼
除了家辦審核越來越嚴格,新加坡對加密貨幣的監管也在大幅收緊。前幾年,新加坡的加密圈可謂是風光無限——門檻低,監管松,很多項目和資金都蜂擁而入。2019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推出了《支付服務法案》,規定數字貨幣平台需要牌照,但當時允許企業一邊申請牌照一邊運營,這種「先開工後審批」的模式讓加密企業覺得很方便。結果,像Binance、Crypto.com、FTX這些國際大平台紛紛在新加坡設立分公司,整個行業一片火熱。
但好景不長。2022年總部位於新加坡的三箭資本暴雷,創始人神秘失聯,還拖累了Voyager、Genesis等多家加密平台,整個市場一度陷入混亂。這件事狠狠敲響了監管的警鐘,暴露出新加坡之前那種「放水式」監管的風險。
於是,從2022年開始,新加坡對加密平台一刀切式整頓:牌照審批門檻被大幅提高,平台治理結構、反洗錢(AML)和客戶身份識別(KYC)等合規要求變得非常嚴格。MAS乾脆取消了「先干後審」的灰色操作,到2025年6月底,所有沒拿到牌照的數字貨幣平台必須關停。這一系列硬核政策讓很多加密創業者覺得難以繼續生存,不少人選擇撤離新加坡,轉向監管更寬鬆的地區。
結果就是,不少原本持有大量加密資產的富豪撤資離場,紛紛轉戰香港、迪拜、等「更友好」的金融中心。
在私人銀行端,也出現「優勝劣汰」趨勢:那些業務帶動性強、能產生複雜投資結構或跨境配置價值的客戶被優先服務;而只做傳統存貸款或結算業務、貢獻不大的客戶可能被邊緣化。而不活躍的企業則直接被清退。
據新加坡會計與企業管理局(ACRA)數據,截至2024年底,新加坡註銷企業總數達27,800家,同比增長近20%,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無實質業務」的持資型殼公司。
反觀香港金融市場
發力引資金迴流
香港資本市場更活躍,尤其是IPO規模全球領先,這對那些準備上市或者已經上市的企業家來說,香港家辦更貼合他們融資和資本運作的需求。
截至今年9月,香港金融服務及庫務局(FSTB)宣布,已有超過200家家族辦公室在香港設立或擴展業務,提前完成了2022年施政報告中設定的關鍵績效指標。
多起十億美元級別的IPO接連登陸,比如紫金黃金預計募資32億美元,極大提升了港股的「融資磁場」。對那些計劃在港上市或者已經上市的企業家來說,把家辦設在香港變得理所當然,這也在客觀上推動了資金和人才從新加坡迴流。
與此同時,迪拜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那裡個人所得稅為零,而且允許利潤自由匯出,外籍人士還可以在指定自由持有區買房,產權登記和流轉都非常成熟。阿布扎比全球市場(ADGM)2024年資產管理規模增長了245%,迪拜國際金融中心(DIFC)的管理資產總額也在2024年初突破7000億美元,財富和資管機構數量飛速增長,為家辦、基金以及Web3資金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友好+工具箱」。
總體來看,新加坡家辦的遷徙不是簡單的「跑路」,而是在監管環境、資本效率和服務供給之間尋找新的平衡。
面對競爭壓力
新加坡急推家辦新政
如今,香港依託強勁的融資能力和高效的執行體系,吸引部分資金迴流;迪拜則憑藉零個稅、自由資金進出制度以及成熟的財富管理快速成為新興財富樞紐。與此同時,新加坡也正在積極回應市場變化。
就在前日(9月29日),在全球家族辦公室峰會(GFO)上,新加坡交通部長、財政部第二部長兼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副主席徐芳達(Chee Hong Tat)宣布多項家辦新政,涵蓋審批提速、簡化申報、擴大稅收優惠適用範圍、優化銀行開戶流程、強化高附加值功能落地等方面,強調「高標準合規」與「高效率服務」並重,展現出在全球財富競爭中持續提升制度吸引力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