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0 10 月

中國奪回定價權,9天上演大逆轉

牆內自媒體智谷趨勢文章:一場關乎國運資源命脈的博弈,突然吸引了全球目光。

鐵礦石定價權,中國掀桌子了。

9月底,面對澳大利亞鐵礦石巨頭必和必拓的離譜開價,以及「斷供」威脅,中國果斷出手:全面停購以美元計價的鐵礦石。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25545961195-2\”);});

這並非一次尋常的大動作,不僅僅是簡單的商業博弈。

要知道,中國每年消耗的海運鐵礦石總量約佔全球市場70%以上,去年的外采度高達86%,進口量達12.37億噸,鐵礦石需求大且高度依賴海外供應,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用美元計價和結算的。

而必和必拓,作為世界鐵礦石三巨頭之一,長期穩居中方核心供應商之列。去年向中國出口近2.4億噸鐵礦石,佔比高達19.4%。

中國停購必和必拓,強硬姿態前所未有。如同一記重拳,打得澳方措手不及。連澳總理Anthony Albanese都出來喊話:「希望澳大利亞鐵礦石能暢通無阻地出口到中國」。

隨後,雙方僅僅僵持了9天,必和必拓就妥協了。

中國奪回定價權,9天上演大逆轉

為什麼壟斷高品位鐵礦石的澳方,曾經傲慢地鼻子頂到天上,這一次卻光速繳械投降?

為什麼中國能在奪回鐵礦石定價權上,兵不血刃,拿下這場關鍵勝利?

事實上,這場戰略博弈,中國已悄悄布局二十餘年。一場重塑全球資源貿易秩序的風暴正在醞釀,影響無比深遠。

這一次的談判,中國取得的重大突破,到底有多重要?

10月9日,必和必拓低頭,雙方達成協議:

自第四季度起,港口現貨鐵礦石將以人民幣到岸價結算;

長期協議則設觀察期至2026年,若屆時人民幣鐵礦石指數市場接受度達標,將正式啟動以人民幣為基準的長期定價談判。

翻譯一下就是,之前鐵礦石基本都是美元結算,這次一下子有數十億要用人民幣結算。

這是打破大宗商品貿易「美元霸權」的重要一步。

更重磅的還在後頭。2026年或將出現歷史性一幕:中國與全球最大礦商,就鐵礦石是否全面採用人民幣計價展開正式談判。

什麼意思?

要知道,過去十多年,鐵礦石貿易一直是「美元計價+普氏指數定價」,普氏指數樣本稀少、機制不透明,價格虛高成常態,導致中國鋼企年年被「割韭菜」。

普氏指數的操作,堪稱「空中定價」:每天僅向30–40家機構電話詢價,不看實際成交,只看報價意願。只要礦商報高價,指數就被抬升。

2025年6月,普氏指數104.85美元/噸,中國港口現貨實際成交價93美元/噸,溢價高達12.7%。

在普氏指數主導定價之前,中國在鐵礦石長協年度談判中其實「被割得更狠」。

長協談判,表面看起來公平,但有個潛規則,「首發-跟風」,誰先與礦企達成協議,其價格就成為行業基準。

比如,2005年,日本新日鐵與淡水河谷率先敲定71.5%漲幅,中國被迫接受;2008年,新日鐵又與巴西淡水河谷又率先達成65%漲價協議,中國再度被「綁架」。

日本企業也不是傻,他們是礦企的股東,礦賣給別國賺的錢,他們也能分紅,自然有動力抬高鐵礦石的價格。

這樣一來,從2003年到2008年,國際鐵礦石價格累計上漲337.5%。

同期中國鋼產量從2.72億噸飆至5.12億噸。據測算,五年間,中國為進口鐵礦石多花了7000億人民幣,為鋼企利潤的好幾倍,被割得太慘了。

這種被動的局面,直到今天也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中國2024年生產了約10億噸鋼鐵,消耗了大概16億噸鐵礦石,利潤只有30多億美元,銷售利潤率僅0.71%,幾十萬鋼鐵工人幾乎是在為礦商打工!

而2024年,澳大利亞賣了近10億噸鐵礦石,利潤有200億美元。

要知道,澳洲的鐵礦石開採成本低,即使加上運至中國港口的運費,也就30-40美元/噸,而售價卻超過100美元/噸,利潤率超過100%,實在太不公平。

而人民幣計價,則意味著價格將真正錨定中國市場的供需實況,擺脫被金融資本操控的命運。

作為全球最大買家,為什麼中國長期拿不到鐵礦石的定價權?

簡單來說有幾個原因,一是城市化進程中對鐵礦石的巨大需求,高度依賴進口,全球海運鐵礦石有75%被中國消耗。二是鋼企數量超過500多家,大中小鋼企利益異質,很難形成合力。三是期貨市場發展得比較晚,長期局限在國內,難以成為國際貿易的價格參考。

但這些因素,也都在逐步改變。為了奪回鐵礦石定價權,中國早已悄然布下四張「王牌」。

每一張,都直指當前全球鐵礦石貿易體系的命門。

第一張王牌:整合採購力量,打造統一談判主體。2022年,中礦集團正式成立,將全國主要國有鋼企的鐵礦石進口權統一歸集,代表中國近40%的鐵礦石進口量,對外開展集中談判。

此次與必和必拓對峙9天後對方主動讓步,正是中礦集團首次在國際上展現統籌與談判實力。

第二張王牌:股權滲透,從「買家」變「股東」。如果說集中採購是「以量取勝」,那麼股權布局則是「以權制衡」。

全球礦企三巨頭之一的力拓,最大股東不是美資、不是日資,而是中國中鋁。2019年,力拓便與中國企業簽署了首單人民幣計價鐵礦石合同,邁出去美元化的重要一步。

不僅如此,中資身影也深度嵌入澳大利亞第三大礦企FMG。2024年8月,FMG從中國銀團獲得142億元人民幣貸款,明確表示未來可用鐵礦石償還,無論計價還是結算,都願以人民幣為準。這哪是賣礦,分明是把鐵礦石當「人民幣飼料」往中國嘴裡送。

第三張王牌:開闢「第二來源」,打破壟斷格局。光靠談判和股權還不夠,真正的底氣來自「有礦可選」。

據Mysteel統計,截至2024年6月,中國已布局22個海外鐵礦項目,總設計產能高達4億噸,中資實際權益產能已超2.2億噸,如今迎來集中釋放產能的窗口期。

最受矚目的,無疑是幾內亞西芒杜鐵礦。它是全球最大的未開發高品位鐵礦,探明儲量47億噸,礦體綿延超100公里;平均鐵品位高達65.5%,部分區塊甚至達66%~67%,遠超當前澳大利亞主流礦(品位已跌破61%);規劃年產能1.2億噸,相當於必和必拓對華年出口量的一半,而必和必拓去年86%鐵礦石都賣給了中國。

西芒杜配套的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全部由中國企業承建並運營。幾內亞政府要償還基建貸款,最現實的路徑就是將鐵礦石賣給中國。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必和必拓會選擇妥協?因為不得不如此。

每多拖一個月,中國的替代能力就強一分。一旦「備胎」轉正,再想拿捏中國,恐怕為時已晚。

第四張王牌:夯實金融基建,打造本土定價基準。金融是定價權的終極戰場。

2018年5月,大連商品交易所鐵礦石期貨向境外投資者開放,逐步構建具全球影響力的人民幣計價基準。

中國奪回定價權,9天上演大逆轉

2024年9月28日,又一里程碑落地,北鐵指數(進口鐵礦石港口現貨價格指數)正式發布。該指數基於平台真實人民幣成交數據,覆蓋青島、曹妃甸兩大港口的61%品位鐵礦石現貨價格,年成交數據近7000萬噸,覆蓋600餘家會員企業。

與依賴少數樣本、機制不透明的普氏指數不同,北鐵指數紮根中國終端市場,作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消費國與進口國,中國的港口現貨價格,才是最真實、最及時的市場晴雨表。

未來,國際鐵礦石定價或將告別「普氏指數一家獨大」的局面,進入「普氏+北鐵雙錨並行」的新階段。

這也正是中國與必和必拓就2026年人民幣長期定價機制展開談判的堅實基礎之一。

這一次事件,表面看是結算貨幣的調整,但從歷史縱深看,它標誌著一場始於2003年、蟄伏22年、近三年加速的戰略反攻,終於迎來決定性的轉折點。

其最大意義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可複製的大宗商品定價權博弈模板。

這個模板的核心邏輯是:

當一個國家作為全球最大買家,能夠整合分散的採購力量,構建可靠的替代供應體系,並展現出承受短期供應鏈擾動的戰略定力,它就有資格重新定義遊戲規則。

中國既尊重市場,又不被市場綁架;既參與全球化,又拒絕被收割。

鐵礦石只是開始。原油、銅、稀土……中國正在多個關鍵資源領域同步推進「去美元化 + 本土定價」戰略。

這場靜水流深的變革,終將重塑全球大宗商品的權力地圖。

今天,我們或許正站在新時代的門檻上。一個由真實供需決定價格、多元貨幣支撐結算的新秩序,正在破土而出。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