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林慈济医院国际膝关节健康促进中心主任吕绍睿医师
走楼梯时酸痛,夜里膝盖隐隐作响、翻身难安,医师诊断你罹患「退化性关节炎」;于是你开始吃止痛药、补软骨素、打玻尿酸针,甚至考虑开刀置换人工关节。但这些疗法真的对症下药吗?还是从一开始就搞错了方向?
根据最新医学研究,多数中年以后的膝痛患者,其实根本不是因为膝盖「老了」,而是膝关节中存在「一个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膝关节构造:内侧皱襞」,长年累月产生摩擦,导致发炎与关节损伤。被誉为「全台最难挂号」的骨科名医吕绍睿,在新书《自己的膝盖自己救:退化性膝关节炎的真相【畅销增订版】》中指出,九成以上的「退化性关节炎」诊断,其实都是「摩擦造成的误会」。
这个鲜少人知的内侧皱襞,就像衣物的细微折痕,原本平滑无害,随著年龄增加与活动累积,逐渐变厚、变硬,开始反复摩擦股骨内髁与关节软骨,造成发炎与破坏。这种现象称为「内侧摩擦现象」,所引发的慢性疼痛与行动障碍,被定义为「内侧摩擦症候群」。然而,X光只能看见关节间隙变窄与软骨损耗,无法观察到皱襞与骨面间的摩擦关系,导致医师习惯性将其归类为「退化」。
目前临床治疗大多采用传统模式,依序是:止痛药、葡萄糖胺与软骨素补充剂、玻尿酸注射、PRP疗法、清创手术、胫骨截骨手术,最终进入人工关节置换。这些手段虽然能暂时减轻疼痛,却无法处理皱襞摩擦的根源,也让不少患者在历经多种治疗后,仍无法改善症状。
为了揭开膝盖真正的疼痛成因,吕绍睿与大林慈济医院研究团队针对163位膝痛患者进行关节镜检查,结果发现:其中有95%的人,皆存在明确的内侧摩擦现象,与退化无直接关系。
这类患者的症状表现明确,若你有以下几种情况,就可能与内侧摩擦有关:
★抽痛或割裂感:尤其在爬楼梯、久坐后起身时明显。
★夜间疼痛难眠:翻身时找不到舒服的姿势。
★摩擦音或弹响声:弯膝时会有声音,常伴随疼痛。
★膝盖突然软下来或锁住:尤其是弯曲受力时。
★膝盖内侧按压会痛,并摸得到条状异物。
除了症状明显,吕绍睿也归纳出五大诱发因素,帮助读者自我检视:
1.重复屈膝活动:如蹲、跪、爬楼梯、爬山、久坐开车或骑车。
2.受伤史:如膝部撞击、跌倒、扭伤。
3.医疗因素:曾接受关节注射或膝部手术。
4.女性较常见:生活中膝盖使用频率较高。
5.特定宗教活动:如需反复跪拜者。
理学检查上,医师可透过压痛测试、触摸条状物、进行活动刺激试验,确认是否有摩擦现象。影像学方面,若病程已久,X光可见髌股关节内侧间隙变窄,并可能伴随骨刺、骨质硬化或软骨下囊肿。这些现象若被误判为退化性关节炎,将导致错误治疗路径。为此,吕绍睿亲自撰写关于「内侧摩擦症候群」的研究论文,并于2015年刊登于国际医学期刊《Medicine》与《Medical Hypotheses》,成为国际首例正式命名与发表的研究成果。
这项发现颠覆了长久以来「膝痛=退化」的迷思,也开启了另一种思考方式:不是关节变老,而是被反复摩擦所破坏。如果能及早辨识并对症处理,许多患者其实可以不必进展到侵入性手术阶段。
你不是走得太多,也不是年纪太大。只是膝盖里的那个你从不知道的「皱襞」,正在悄悄磨坏你的未来行动力。
本文节录:《自己的膝盖自己救:退化性膝关节炎的真相【畅销增订版】》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