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郭育祥
王先生是某科技公司的高層主管,每天的日程表被會議、決策和談判填滿,手機響個不停,總是需要處理緊急的問題。
幾年前,王先生突然發現自己無法像過去那樣輕鬆應對繁重工作,他開始經常感到胸口發緊,伴隨著無法入眠的焦慮感。白天,他的頭腦像是被蒙上一層霧,工作效率直線下降;夜晚,當他終於躺在床上時,心跳卻不由自主地加速,讓他無法入睡。
最初,王先生把這些癥狀歸因於繁重的工作壓力,他覺得自己可能只是累了,需要休息。「只要周末能好好睡一覺,應該就能恢復吧。」他這麼告訴自己。
但情況並沒有好轉,每當他進入會議室,坐在長長的會議桌前,他的頭痛就會像不定時炸彈般發作,胃部的不適感也隨之加劇。甚至有一次,在一個重要的商業會議上,他突然感覺到心跳急促,胸口彷彿被重物壓到喘不過氣。手心冒汗、呼吸變得很急,感覺自己快要崩潰了,不得不找個理由匆匆離開會議。
這一切,都讓他深深感到不安,認為自己的健康出現嚴重問題,決定去醫院做全面檢查。懷抱緊張心情,他開始漫長的醫療旅程。心電圖、腦部掃描、血液檢測……每個檢查項目他都沒有錯過,甚至做了胃鏡和肝功能檢查。這些過程對他來說既煎熬又充滿期待,他希望能找出問題的根源,了解自己為什麼如此不舒服。然而,檢查報告一項接著一項地出爐,竟然都顯示他「一切正常」。
「你很健康。」醫生這麼告訴他。
這句話應該是好消息,卻讓王先生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沮喪。「健康?但我覺得自己快要崩潰了!」他內心掙扎著,無法理解為什麼自己經歷的痛苦和不適無法被檢查結果證明。
爾後每次檢查都讓王先生的焦慮加深,彷彿被困在一個永無止境的診療迷宮裡;一次次地進入診室,希望找到出路,卻總以失望告終。醫生不斷告訴他:「檢查結果顯示你很健康,可能只是工作壓力引起的。」這樣的解釋並不能給他帶來任何安慰,反而讓他的痛苦更加難以承受。
「如果只是壓力,那為什麼我覺得自己每天都要垮掉、撐不住?」王先生的疑惑愈來愈深。
在一次和朋友的聚會上,王先生忍不住向老朋友抱怨:「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所有的檢查結果都說我沒事,可是我每天的生活,都像是在和自己的身體搏鬥。」
朋友聽了之後,想了想說:「你有沒有聽過自律神經失調?這聽起來像是那方面的問題。」
「自律神經?那是什麼?」王先生對這個名詞很陌生,他以前從未聽過這樣的說法,「連你也以為我想太多,叫我去看精神科嗎?」
朋友解釋道:「不是啦!不是精神病,是『神經病』,跟頭痛、肚子痛一樣,我講不清楚,你上網找資料啦!」
王先生半信半疑,但他也知道自己別無選擇。經歷如此多的檢查卻始終無法找到答案,讓他對傳統醫學失去信心。「或許是時候換個方向了。反正最差也就現在這樣,乾脆死馬當活馬醫!」他暗自思索。
後來,王先生透過網路搜尋,來到我的診所。在我們的初次見面時,他顯得非常疲憊,眼神中充滿困惑與無助。他向我詳細描述過去幾年的健康狀況,以及他無數次就診的經歷,「我已經做了所有檢查,但每個醫生都告訴我沒事。可我感覺自己每天都像在拚命,連睜開眼睛呼吸都覺得好累,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根據他所描述的癥狀以及生活狀況,我心中隱約有了答案;尤其當他提到自己頻繁的胸悶、心悸和無法入睡時,這的確很可能與自律神經系統的失衡有關。
「我懷疑你的問題不是某個器官出了毛病,而是你的自律神經失調了。」我告訴他,並繼續解釋,「自律神經系統掌控著你的身體功能,像是心跳、消化、呼吸等,當它失調時,這些功能就會開始出現問題。」
「那該怎麼辦?」王先生露出了期待的神情。他說自己已經進出許多醫院,做了各種檢查,但總是無疾而終,真的「無疾」……因為醫生總說他沒有病!
我為他進行一系列評估和測試,這些測試是針對自律神經的特殊檢查項目,並不像傳統的醫學檢查那樣關注於具體的器官功能,而是查看身體的整體協調運作。結果顯示,王先生的自律神經系統確實處於失衡狀態,雖然無法透過傳統檢查發現,但它的確正悄無聲息地影響著王先生的心跳、消化和睡眠。
檢查的結果讓王先生豁然開朗,長期以來無法解釋的各種不適和痛苦,原來並不是器官出了毛病,而是自律神經系統失調在作祟。
檢查不出病的原因:自律神經失調不是具體的器官病變
自律神經系統失調就像一個隱形的麻煩製造者,它不會像心臟病或肝臟疾病那樣直接出現在醫學報告中,而是以一種隱形的方式,悄然無聲地影響身體各個系統功能,進而影響整個身體的運作。對於像王先生這樣的患者來說,他們的癥狀是真實存在的,但卻難以在常規檢查中找到具體病因,這就是自律神經失調的難以捉摸之處。
事實上,無數人都和王先生有著相似的經歷。他們一次次進出醫院,做著各種先進的檢查:心電圖、核磁共振(MRI)、電腦斷層掃描(CT)、血液檢測等等,但每次的結果都相同:一切看起來正常。這些人無法擺脫持續的頭痛、失眠、胃部不適和焦慮怠,卻一再被醫院檢查結果狠狠打臉,這「正常」的診斷報告,彷彿在嘲笑說:「你並沒有生病,這只是你自己過於緊張罷了。」
這種情況會讓患者感到無比困惑,甚至產生強烈的無助感。他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生病,或者一切只是自己「想太多」,而另一方面,身體的不適卻又是真實存在的;這樣的矛盾經常讓他們在看診時深陷不知所措的境地。
那麼,究竟問題出在哪裡?為什麼醫生無法找出真正的病因?答案其實很簡單:
傳統醫療系統主要針對的是具體的器官病變,而忽略了身體作為一個整體的協同運作。
在醫院,醫生習慣於使用各種高科技儀器檢查心臟、肝臟、腎臟等器官的功能,這對於檢測急性疾病或器官損傷非常有效。如果心臟正常運作、肝臟無異常、腎臟功能正常,醫生通常會下結論:「你很健康。」然而,單一器官的正常運作,並不代表人就是健康的;全身系統的協同工作,也是健康的必要因素,而自律神經系統正是掌控這一協同運作的關鍵。
自律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這兩個系統像一對舞者,交替掌控我們身體的活動。交感神經負責「戰鬥或逃跑反應」,幫助我們應對壓力和緊急情況;副交感神經則負責「休息與修復」,讓我們的身體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衡。
當這兩個系統失去平衡,身體便會出現各種難以解釋的癥狀,從失眠、頭痛到焦慮、胃痛……但這些癥狀並不源自於具體器官的損傷,因此傳統的醫學檢查無法輕易檢測出它們的根源。
本文摘自柿子文化的《自律神經失調有救了:為何很多醫師都治不好?25年臨床經驗!權威名醫給你有效的治療對策》
作者:郭育祥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
自律神經失調症協會 理事長
現任郭育祥診所院長
自律神經調節與功能失衡癥狀的臨床專家
執業以來,長期投入於過度換氣、慢性疲勞、代謝困擾與體內節奏失衡等現象的臨床觀察與治療。
擅長以清晰、有條理的方式,比喻複雜醫學機制,幫助讀者與失調者理解長期不適背後的生理根源,並提供可落實於日常的調養方法,回歸穩定且有掌控感的生活。
二十五年來,無數曾反覆求診、遍尋解答的人,在與郭育祥醫師接觸後,第一次明白──不是自己過度敏感,而是身體早已悄悄發出了訊號。
每個困擾不安的身體,都渴望被理解……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