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已邁入排碳有價時代,環境部將進一步推動總量管制碳交易(ETS),最快將於明年試行,象徵台灣將邁入碳交易新紀元。環境部目前正如火如荼推動法令作業與溝通,如何提前布局未來的綠色商機,受到產業界高度關注。政府積極協助產業減碳,為協助產業前瞻凈零商機,經濟日報於7月9日舉行「碳交易新紀元 前瞻綠色轉型商機」論壇,邀請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台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台泥(1101)企業團副總經理葉毓君、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主任蔡宏政共同與談,由經濟日報執行副總編輯盧家鼎主持。
蔡玲儀錶示,推動ETS的時機已經成熟,環境部長彭啟明日前帶領團隊赴歐洲取經,了解歐盟ETS制度,將作為政策重要參考。她指出,由於台灣排放源排碳量差異相當大,ETS成功關鍵在於如何讓市場能夠流通。
另外在實施碳定價時,也必須同時考慮增加的碳成本對產業的衝擊,包括碳邊境調整(CBAM)議題,台灣目前也在研議台版CBAM,持續與產業界溝通。
田建中指出,中國大陸、南韓、日本及越南等國家皆實施ETS,要與國際鏈結,ETS是不二選擇。對於大型企業面臨的減碳難題,他建議,上市公司眼光要看得更遠,除了法令規定的碳揭露外,也要在自然碳匯上有前瞻布局;中小企業資源相對有限,則應建立正確認知與基礎能力,才有機會打進國際供應鏈。他表示,目前碳交所已與歐洲能源交易所(EEX)簽署合作備忘錄,積極協助台灣建立ETS機制。
葉毓君則強調台版CBAM的重要性,呼籲政府應加速推動相關政策,才能為產業打造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
她強調,台泥在減碳方面較早起步,很早就開始思考,如何將碳成本轉化為競爭力,甚至擁抱新商機,如今已經有階段性成果。她期待政府在政策方面給予支持,透過台版CBAM保護國內產業。
蔡宏政表示,ETS主要靠市場運作,政府必須具備一定管理能力,他建議應建立一套碳回饋機制,讓高碳排產業在配合減碳的過程當中得到補助或綠色貸款,或是在ETS中給予較高的配額。至於交易市場監管,蔡宏政認為,交易資訊必須公開透明,政府可參考歐盟、日本等國家經驗。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